bubble_chart 類別 骨會。《針灸大成》:「袁氏曰:肩能負重,以骨會大杼也。」
交會穴: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 《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之脈之會。
- 《外台秘要》作:足太陽、手少陽之會。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足太陽、少陽之會。
- 《針灸聚英》作:督脈別絡,手足太陽、少陽之會。
- 《循經考穴編》作:督脈別絡,手足少陽、足太陽之會。
bubble_chart 釋名
杼,指梭(織布工具)。脊椎兩側有橫突隆出,形如織梭,古稱「杼骨」。穴近第一胸椎,故名。又居背俞之首,故別名大腧。《靈樞‧背腧》:「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馬蒔註:「大腧者,大杼也。」
bubble_chart 位置
_tw.webp)
大杼穴位 (改編自《經絡與穴道》)
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
陶道)旁開1.5寸處。
- 《靈樞‧背腧》:「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皆挾脊相去三寸處」;
- 《針灸甲乙經》:「在項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陷中」;
- 《針灸集成》:「在距中行陶道二寸,微底二分」。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為最長肌(胸腔內為肺臟)。
- 神經:第一或第二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後支外側支。
- 血管:第一肋間動、靜脈背側支。
bubble_chart 操作
向下方或脊旁斜刺0.5~0.8寸。不可過深,以免誤入胸腔損傷肺臟。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bubble_chart 功效
祛風、清熱、平氣逆、舒筋骨。
- 古典:頭痛、寒熱、頸項痛不可以俯仰,腰背痛,肩背痛、喉痺、咳嗽、胸滿、氣喘、瘧疾、瘛瘲、傷風汗不出、身熱、膝痛不可屈伸、腹痛、腰脊急強、癲疾、胸中煩急、腠理不密易感風寒、骨髓冷痛、骨蒸潮熱。
- 現代:支氣管炎、感冒、發熱、胸膜炎、肺炎、癲癇、背肌風濕痛、椎神經綜合症、骨結核、中暑、頸椎病壓痛點。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