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类别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阴蹻脉所生。针灸资生经:“按素问‧气府论‘阴蹻’注云,谓交信也…窃意阴蹻即交信也。至气穴论‘阴阳蹻穴’注乃云:阴蹻穴在内踝下,是谓照海;阴蹻所生。则是阴蹻乃照海,非交信矣,故明堂下经既有交信穴在内踝上,又出阴蹻穴在内踝下。上下不同,盖二穴也。但不知素问之注,何故前后自异,学者毋信其一注,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
bubble_chart 释名
照,相对;海,指足底。两足底相合时,内踝下方呈现凹陷,故名。或称穴与然(燃)谷相对,燃谷而照海。又为阴蹻脉交会穴,故别名“阴蹻”。
bubble_chart 位置
.jpg)
照海、水泉穴位横断面 (改編自《严振国穴位解剖》)
_cn.webp)
照海穴位 (改編自《经络与穴道》)
足内侧部,内踝尖正下方与距骨相接的凹陷处。
-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下一寸...须两足相合,其穴自见。针入之后,切忌移动”;
- 千金要方作“四分”;
- 神应经:“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拇展肌止点。
- 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 血管: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
bubble_chart 操作
向下方斜刺0.3~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bubble_chart 功效
养阴、宁神、利咽。
- 古典:目痛、视昏如见星、面尘黑、咽干、喉中闭塞、嗜卧、惊、善悲、卒疝、少腹痛、溺黄、小便淋涩、阴挺、月水不下、阴中肿痒、难产、胎衣不下、呕泄、胃翻、便秘、肠鸣、肠风下血、昏迷、癎病夜发。
- 现代:肾炎、前列腺炎、高血压、失眠、慢性咽炎、梅核气、足跟痛、足外翻。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