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陰蹻脈所生。《針灸資生經》:「按《素問‧氣府論》『陰蹻』注云,謂交信也…竊意陰蹻即交信也。至《氣穴論》『陰陽蹻穴』注乃云:陰蹻穴在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蹻所生。則是陰蹻乃照海,非交信矣,故《明堂下經》既有交信穴在內踝上,又出陰蹻穴在內踝下。上下不同,蓋二穴也。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自異,學者毋信其一注,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
【釋名】
照,相對;海,指足底。兩足底相合時,內踝下方呈現凹陷,故名。或稱穴與然(燃)谷相對,燃谷而照海。又為陰蹻脈交會穴,故別名「陰蹻」。
【位置】
照海、水泉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照海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足內側部,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
- 《針灸甲乙經》:「在足內踝下一寸...須兩足相合,其穴自見。針入之後,切忌移動。」
- 《千金要方》作「四分」。
- 《神應經》:「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
【解剖】
- 肌肉:拇展肌止點。
- 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本幹。
- 血管:後下方為脛後動、靜脈。
【操作】
向下方斜刺0.3~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養陰、寧神、利咽。
- 古典:目痛、視昏如見星、面塵黑、咽乾、喉中閉塞、嗜臥、驚、善悲、卒疝、少腹痛、溺黃、小便淋澀、陰挺、月水不下、陰中腫痒、難產、胎衣不下、嘔泄、胃翻、便秘、腸鳴、腸風下血、昏迷、癎病夜發。
- 現代:腎炎、前列腺炎、高血壓、失眠、慢性咽炎、梅核氣、足跟痛、足外翻。
【配穴】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