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藥名苦參
科屬豆科
【品種來源】

本品為豆科多年生落葉亞灌木植物苦參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的根。我國各地均產。春秋兩季採收,切片,曬乾,生用。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主治】

  1. 用於濕熱瀉痢,黃疸尿赤。本品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用治濕熱蘊結腸胃,腹痛泄瀉,以及下痢膿血,可單用,也可與木香等同用;治濕熱便血、腸風下血、痔瘡出血,可與生地黃同用,如苦參地黃丸;治溫熱蘊蒸,黃疸尿赤,本品既可清熱燥濕,又可清熱利尿,導濕熱外出,常與梔子龍膽草等同用,有良好的除濕熱退黃疸鬆弛作用。
  2. 用於帶下陰癢,濕疹疥癬,小便不利。本品清下焦濕熱,兼能通利小便,使濕熱從小便排出。又能殺蟲止癢。用治濕熱下注,帶下色黃,陰腫陰癢,以及濕疹,皮膚瘙癢,多與黃柏蛇床子同用,內服外洗均可;治疥癬,可配枯礬、硫黃,製成軟膏,塗敷患處;治妊娠小便不利,與當歸貝母同用,共奏養血利氣、清熱利尿之功,如當歸貝母苦參丸;治濕熱蘊結膀胱,小便不利,灼熱澀痛,可與蒲公英石葦等藥同用。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心腹氣結,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
  2. 《別錄》:「除伏熱腸癖,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䘌。」
  3. 《本草綱目》:「治腸風瀉血,並熱痢。」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本品苦寒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忌用或慎用。反藜蘆。

【現代藥理】

本品含苦參鹼、羥基苦參鹼、甲基野靛鹼、臭豆鹼等多種生物鹼。另含黃酮類化合物。

  1. 苦參、苦參鹼、苦參黃酮等均有抗心率失常作用。
  2. 苦參有增加冠脈流量,保護心肌缺血及降血脂作用;
  3. 總鹼還有防止白細胞減低及抗輻射作用。
  4. 醇提取物對陰道滴蟲、阿米巴原蟲有殺死作用。煎劑對結核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5. 並有利尿、抗炎、抗過敏、鎮痛及平喘、祛痰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