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製法用量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bubble_chart 功效
溫經解表。
bubble_chart 主治
陽虛外感表寒證。惡寒較重,發熱,但欲寐、無汗、脈沈者。
bubble_chart 方義
本方在傷寒論治療少陰病,陽虛表寒證。方中麻黃辛溫發汗,解表散寒;附子溫經助陽,散寒止痛,共為君藥,二味合用,可提振陽氣,開泄皮毛,鼓邪外出,而無汗出傷陽之慮。佐以細辛,通溫表裡,既能協助麻黃發汗解表,又能助附子溫經散寒。藥雖僅三味,能使外感之寒邪得以表散,裡虛之陽得以回補,共成助陽解表之功。
bubble_chart 辨證要點
- 惡寒重發熱輕。
- 四肢不溫。
- 舌淡苔白。
- 脈沈。
bubble_chart 加減
- 胸悶:加丹參、赤芍。
- 氣虛:加黃耆、甘草。
- 陽虛水腫外感風寒者:可合真武湯。
- 頑固性頭痛:可合桂枝湯。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本方所治之證,是指陽虛外感,而非陽衰。若是陽衰已見下利清穀,縱有外感,不能再發其汗,否則厥逆亡陽。
bubble_chart 現代應用
本方發汗,退熱,強心。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哮喘、間質性肺炎、自發性氣胸、風濕性心臟病、面神經麻痺、頭痛、關節炎、尿路結石、遺尿、腎炎、尿瀦留、過敏性鼻炎、視神經萎縮、蕁麻疹、慢性咽喉炎。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