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方名桂枝湯
來源傷寒卒病論
【製法用量】

桂枝 去皮 9克 (3兩)
白芍 9克 (3兩)
甘草 炙 6克 (2兩)
生薑 切 9克 (3兩)
大棗 擘 12枚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功效】

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薄白、脈浮弱或浮緩。

【方義】

本方為仲景群方之首,其配伍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乃沿用至今的古代名方。方中桂枝辛溫解表,溫經通陽;芍藥酸苦微寒,養血歛陰,又桂、芍等量相配,一散一收,既可發汗以散肌表之邪,又可止汗而不留邪;生薑辛溫,既可助桂枝解肌散寒,又可溫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和中又能補脾生津;薑、棗相配可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而調和營衛;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調陰陽和營衛,無論外感病或雜病均可加減使用。

【辨證要點】

  1. 外感風寒表虛汗出惡風。
  2. 頭痛發熱。
  3. 鼻鳴乾嘔。
  4. 苔白薄。
  5. 脈浮弱或浮緩。

【加減】

  1. 微喘或氣喘:加厚朴杏仁
  2. 頸項痠痛:加葛根
  3. 陽虛多汗:加附子
  4. 體弱易感:黃耆
  5. 肩周圍炎:加薑黃丹參當歸
  6. 腹痛:倍加芍藥
  7. 惡寒無汗:加麻黃葛根
  8. 熱多寒少:加石膏知母

【注意禁忌】

凡表實無汗,外感濕邪,平素嗜酒,內有濕熱者,禁用。

【現代應用】

本方調整汗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抑制感冒病毒。用於傷風感冒、多汗症、過敏性鼻炎、皮膚病、肩凝、神經痛、冷性腹痛、陰萎、氣喘、虛弱體質之改善。

【現代藥理】

  1. 解熱、鎮痛、抗炎與鎮靜作用《中成藥研究》1983(3):25,解熱試驗說明,75%桂枝湯能使發熱家兔肛溫降低0.71,皮溫試驗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膚溫度降低8.13%。鎮痛實驗結果,在120分鐘時,37.5%、75%桂枝湯使小鼠基礎痛閾分別增高64.82%和105.35%;與0.1%嗎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湯對小鼠扭體反應的抑制率為90%。另外,桂枝湯有較強抗甲醛性炎症作用,致炎後1小時,37.5%和84.77%。實驗表明桂枝湯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動,增強巴比妥類藥物的催眠作用。
  2. 對巨噬細胞功能的促進作用《福建中醫藥》1983(1):61,本方對小白鼠巨噬細胞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桂枝湯組的巨噬細胞吞噬率為24.4%、吞噬指數為42.2%;對照組則分別為21.0%、36.4%,(P<0.05)有顯著性差異。實驗還參考Ashman、Ellinggon提出的體溫升高巨噬細胞活動能力隨之增強的觀察結果,證實了原方「啜粥溫覆」的科學性。并採用不同給藥時間分組觀察,發現每日服2~3劑或連服數日的效果最佳,與仲景「後服小促」、「不愈更作」的記載一致。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