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穴名承泣
國際代碼ST1
bubble_chart 類別

交會穴: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

bubble_chart 釋名

承,承接;泣,落淚。穴在目下,泣下則相承,故名。

bubble_chart 位置

承泣穴位 (改編自《經絡與穴道》)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凹陷處。當目中線上,下瞼溝正中。
  • 針灸甲乙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 《外台秘要》:「甄權云:在眼下八分」;
  • 醫宗金鑒》:「目下胞陷中」。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眼輪匝肌;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
  • 神經:上頷神經眶下神經支,動眼神經下支之肌支,面神經顴支;深層為視神經。
  • 血管:眶下動、靜脈之支,眼動、靜脈分支。

bubble_chart 操作

合眼,用平直細針在眼球與眶下緣間進針,沿眶壁內緣緩緩刺入0.5~1寸,進針前可先囑病人將眼球下轉,使眼球後組織偏轉至上方,以免被刺傷。針刺時不宜多作捻轉或提插手法,留針時間也不可過久。出針後應輕輕按揉針孔片刻,以防出血。不宜用灸法。

bubble_chart 功效

祛風散火,疏邪明目。

  • 古典:眼眥赤痛,多淚,昏夜無見,目瞤動,口眼歪斜。
  • 現代:角膜炎、夜盲、近視眼、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眼輪匝肌痙攣,面神經麻痺。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