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穴名足臨泣
別名臨泣
國際代碼GB41
bubble_chart 類別

輸(木)穴;八脈八穴之一,通於帶脈。

bubble_chart 釋名

與頭臨泣上下對應,主治頭目之疾。為與頭部本經同名穴(頭臨泣)相區分,《聖濟總錄》冠以「足」字。

bubble_chart 位置

足臨泣穴位 (改編自《經絡與穴道》)
在足背外側第四、五跖骨底前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處。當第四、五趾趾縫端(俠溪)上一寸五分處。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第四骨間背側肌、第三骨間足底肌。
  • 神經:第四跖背側神經。
  • 血管:皮下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跖背側動、靜脈。

bubble_chart 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bubble_chart 功效

清頭目、利胸脅、祛風、瀉火。

  • 古典:頭痛、頭眩、目澀,身痺、寒熱,胸脅支滿、喘氣、心痛不得息,乳腫、腋下腫、瘰癧,腰腹膝外廉痛,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筋牽、腿疼、眼腫赤疼、齒痛、耳聾、咽腫、項腫連腮、浮風搔癢、月經不調。
  • 現代:結膜炎、乳腺炎、乳腺增生、頸淋巴結結核、退乳。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