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穴名太溪
别名太谿, 吕细
国际代码KI3
bubble_chart 类别

输(土)穴;原穴。

bubble_chart 释名

太,意指盛大。足少阴肾经脉气出于足底,通过然谷,泄成大溪,动脉相应,故名。

bubble_chart 位置

太谿穴位横断面 (改編自《严振国穴位解剖》)
太谿穴位 (改編自《经络与穴道》)

足内侧部,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 灵枢本输:“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
  • 医学入门:“内踝后五分”;
  • 循经考穴编:“踝骨尖平”。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前方为胫骨后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后方为跟腱和跖肌腱;深层为拇长屈肌。
  • 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 血管:胫后动、静脉。

bubble_chart 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bubble_chart 功效

益肾、降火。

  • 古典: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腹胀、心痛、喘息、呕吐、咳逆、胸胁支满、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消渴、霍乱、泄出不知、寒厥、足热、牙痛、遗精、遗尿、尿有余沥、月经不调、带下,阴股内湿痒生疮、乳痈、鼻衄、足肿、足底痛。
  • 现代:慢性咽喉炎、眩晕、肾炎、尿路感染、失眠、神经衰弱、肾虚牙痛、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足底痛。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