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類別 輸(土)穴;原穴。
bubble_chart 釋名
太,意指盛大。足少陰腎經脈氣出于足底,通過然谷,泄成大溪,動脈相應,故名。
bubble_chart 位置
.jpg)
太谿穴位橫斷面 (改編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_tw.webp)
太谿穴位 (改編自《經絡與穴道》)
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 《靈樞‧本輸》:「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
- 《醫學入門》:「內踝後五分」;
- 《循經考穴編》:「踝骨尖平」。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前方為脛骨後肌腱和趾長屈肌腱,後方為跟腱和跖肌腱;深層為拇長屈肌。
- 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 血管:脛後動、靜脈。
bubble_chart 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bubble_chart 功效
益腎、降火。
- 古典: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腹脹、心痛、喘息、嘔吐、咳逆、胸脅支滿、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消渴、霍亂、泄出不知、寒厥、足熱、牙痛、遺精、遺尿、尿有餘瀝、月經不調、帶下,陰股內濕痒生瘡、乳癰、鼻衄、足腫、足底痛。
- 現代:慢性咽喉炎、眩暈、腎炎、尿路感染、失眠、神經衰弱、腎虛牙痛、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足底痛。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