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 重症肌無力 |
中醫認為,本病屬中醫學「痿證」範疇,多因勞倦、飲食不節等原因傷脾及腎,或先天稟賦不足,脾腎虧虛所致。脾虛中氣下陷,氣血不足,四肢失養則無力;脾陽不足傷及腎陽,陽虛不能溫養,則全身乏力、精神委靡;脾陰虛傷及腎陰,陰虛則精血虧損,肝腎耗傷,筋肉失養,則發為揍證。或因先天腎氣不足,元氣虧虛,脾胃失於溫照而發病。
bubble_chart 現代研究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傳遞功能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徵為肌肉的顯著無力和易於疲勞,休息後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本病多數在l5~35歲間發病,女性多見。發病大多緩慢,受累肌肉因人而異,即在同一病人也因時而異。全身肌肉均可受累,但以眼肌無力型最為多見。多數患者在病程中有緩解和復發,或時輕時重。少數呈暴髮型,病情迅速惡化,可在數周內死亡。
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病毒感染後,乙醯膽鹼受體的細胞免疫反應是重症肌無力的重要因素。對乙醯膽鹼受體的自身免疫過程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可能和病人的胸腺異常有關。由於免疫反應的攻擊造成突觸後膜形態、功能的損壞,引起神經─肌肉傳導障礙。此外,本病的發生亦與遺傳因素有關。
〔診斷〕
病史及臨床表現
血清抗乙醯膽鹼受體抗體測定陽性率可達80%左右。但病程早期或單純眼肌型者,可呈陰性結果。
其他檢查:電刺激試驗、騰喜龍試驗、新斯的明試驗以及冰敷試驗為陽性,必要時攝胸片或胸部CT檢查,判明有無胸腺腫瘤及其他胸腺異常。
趙紹琴醫案
某女,52歲,初診1965年秋。患重證肌無力住院半年,所服皆八珍、十全大補、歸脾、左歸及右歸等溫補滋養之類,其效不顯。四天前因突然發熱(38.5℃),病情陡變,致飯前不注射新斯的明,則無進食之力,且體溫漸增,乃請我會診。患者面色萎黃,形瘦肉削,精神萎靡,兩目難睜,舌胖苔白、糙老且乾,兩脈虛濡,按之略滑,沈取弦細似數。一派虛羸之象,但心煩夢多,小溲色黃,大便兩日一行,身熱頗壯(39.4℃)。
諸醫皆謂,久病氣血大虛,舍甘溫除熱,別無良法。余久思而日,陽虛氣弱,法當甘溫,藥量雖小,病勢理當少輕,豈可對症之後,熱勢反增?夫新病多實亦有虛者,久病多虛亦有實證,且虛證可能夾有邪實,實證之中亦有夾虛,真假虛實,錯綜複雜,變化莫測,病無定體,治有定理。本病高燒,進甘溫而病勢續增,脈象虛濡之中按之略滑,沈取弦細似數。此屬本虛而標實,真虛而新感實邪,似白虎證。可擬試用白虎法,以觀動靜。
請經治醫生取開水200ml少少予之,病人飲畢,仍索涼水,此渴欲飲冷也,又取200ml續飲,飲後遂安然入睡,且頭額似有潮汗。綜觀其脈舌色症,非本虛為主,實標熱之象也。若虛熱何能渴欲涼飲,且飲後小汗出而入睡乎?又其舌白、糙老且乾,脈象之細弦且數,心煩夢多,溲黃便乾,斷為陽明氣分之熱。雖病人素體氣血不足,但現因邪已化熱則成標熱實證,故改用白虎之辛涼,以求虎嘯風生,金飆熱退之效。藥用:
生石膏25g 生甘草10g 知母10g 粳米60g
1劑,煎100ml,分兩次服。藥後,夜間汗出而身熱即退,體溫正常,兩脈虛軟而滑,按之細弱,已無弦數之意矣。病人精神如常,食慾見增,改用甘寒生津益氣法而善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