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證型氣陷
別名氣虛下陷
bubble_chart 概念

氣陷證是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造成元氣虧損,氣機升降失常,出現以中氣下陷,升舉無力為特徵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它屬於氣虛病變中的一個常見類型,多見於內傷雜病。

本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氣短乏力,神疲懶言,脘腹脹墜,久泄脫肛,陰挺,舌質淡胖,脈細緩無力等症。

本證散見於 「泄瀉」 、 「胃皖痛」 、 「脫肛」 、 「陰挺」 等疾病中。

氣陷證應與 「氣脫證」 、 「清陽不升證」 、 「氣虛證」 、 「腎氣不固證」 等相鑑別。

bubble_chart 鑑別處理

氣陷證在臨床上,由於病變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其表現亦各異。例如

  1. 本證可見於泄瀉不止所導致的 「久泄」 ,多因飲食勞倦,內傷脾胃,胃虛則無以腐穀,脾虛則無以運化,日久元氣虧損,中氣下陷,大腸傳化失司,固澀無權。症見大便稀薄,久泄不止,下利無度,大便隨矢氣而溢出,伴神疲納呆,少腹脹滿,舌質淡,苔薄膩,脈沉而細濡無力,治當溫澀固脫,補益元氣,方選訶黎勒散(《金匱要略》)、或真人養臟湯(《和劑局方》)化裁。
  2. 在虛性 「胃脘痛」 中,亦可見本證,多因飲食不節,思慮傷脾,脾氣不升,無以運化水穀精微濡養臟腑、四肢百骸,則導致中氣下陷。症見形體羸瘦,胃脘脹滿疼痛,以脹為主,食後更甚,內臟下垂,伴有頭暈眼花,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無力,法當益氣健脾,升舉中氣,方選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3. 又見於 「脫肛」 ,多因老年而元氣虧損,便艱而努責不收,泄漏而大腸鬆弛所致,症見便後脫肛,無力自收,納而復出,面黃倦怠,舌淡胖,脈細。治宜補益元氣,升舉提陷,方選補中益氣湯加參蘆等。
  4. 「陰挺」 亦為中氣下陷不升所致,多見於胎產過多,或挑舉用力,勞累過度之婦女。由於元氣不足,胞脈受損,宗筋鬆弛,症見少腹脹墜,子宮下垂,伴面色萎黃,乏力等。治宜益氣培元,升舉胞宮,方選補中益氣湯加青皮、山梔等。
氣陷證是氣虛病變過程中的一種臨床表現。常見於素體稟賦不足,形體瘦長之人,或平時飲食不節,房勞過度,胎次過多者。一般以中老年為多見。婦人元氣不足,每每影響衝任,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失養,中氣下陷,則胞脈失繫,不僅見 「陰挺」 之疾,還可見少腹脹墜、崩漏、胎動不安及滑胎等病症。小兒見氣陷證者極少,但不絕對,臨床亦可見脾虛久泄,或囟門下陷如坑等氣陷證。

氣陷證主要表現在脾氣不升,中氣下陷上,故與脾胃關係非常密切。然而氣屬陽,脾氣不升,進一步會造成脾陽不振而見水濕逗留,聚濕生痰的痰飲內停等病症。中氣下陷,進一步由脾及腎,造成腎氣不固而見遺溺,小便失禁等症。本證因中氣下陷而脾虛失運,中焦化源匱乏,氣不生血而導致血虛,出現氣血兩虛的眩暈,心悸。同時,由於中氣下陷,元氣不足,會造成氣不攝血而發生出血,如便血,月經過多等等。

bubble_chart 類證鑑別

  1. 氣脫證與氣陷證:二者皆由氣虛發展而來,其病變的基礎是 「氣虛」 。氣脫證多見於暴病或慢性病的晚期,由於元氣虛衰,或大失血後,氣隨血脫等因素所導致,表現為大汗淋漓,或精神萎靡,氣短不縝,面色蒼白,舌萎軟不伸,大小便失禁,脈微細欲絕等症。氣脫證是各種氣虛病症在危重階段的臨床表現。它與本證的鑑別要點是:
    1. 造成二者病變的基礎雖都是氣虛,然本證主要見於慢性疾病,而氣脫證不僅見於慢性病的晚期,還可見於急性疾病,如大失血時的氣隨血脫證,或中風病變中的脫證。
    2. 氣脫證的病機是元氣衰憊,正氣虛脫,而本證的病機是元氣不足,脾氣不升,中氣下陷。
    3. 氣脫證病勢危急,病情嚴重,主要為全身性正氣衰竭的表現,可見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口張手撒,二便失禁等;本證則病勢緩慢,病情遷延,主要為中、下焦元氣升舉無力的表現,可見脫腹脹墜,脫肛下利等。
    4. 氣脫證急需益氣固脫,救垂危於傾刻,若不及時搶救,預後不良,本證則宜升舉中氣,緩緩圖治。
  2. 清陽不升證與氣陷證:二者均為氣機失常的病證,且都表現為氣的升舉功能減退。但清陽不升證主要是針對濁陰不降而言。清陽與濁陰是病理變化中的一對矛盾,它們每每相互影響。清陽不升證以上焦見症為主,如頭暈眼花,耳鳴耳聾,亦有中、下焦的脘腹脹悶,大便溏薄等症狀。不過,清陽不升證是以陽氣不升為主,濁陰不降為次,故臨床多見虛實夾雜證。亦可因痰濁中阻,清陽被遏而見胸脘痞悶,泛噁嘔吐,眩暈的實證。而氣陷證主要是脾氣不升,中氣下陷,臨床見症以中、下焦症狀為主,純屬於虛證。
  3. 氣虛證與氣陷證:二者皆為虛證。而氣陷證多為氣虛證演化而來,兩者有因果關係。氣虛證主要指全身的元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其可因疾病的部位不同,它的臨床表現亦各異,而氣陷證雖可有氣虛證的神疲乏力,呼吸氣短的元氣不足症狀,但更突出的是還有中氣下陷,元氣升舉無力的表現,可見少腹脹墜,下利脫肛,子宮下垂等症狀,故其病變部位主要在中、下焦。兩者當以此為辨。
  4. 腎氣不固證與氣陷證:二者均屬虛證,均可見下焦的病症,如泄瀉,少腹脹等。但腎氣不固證可由氣陷證發展而來,部由脾氣虛而累及腎氣虛,出現脾腎氣虛的腎關不固,二者在病機上有一定的聯繫。然而腎關不固證,可反映在腎氣無以溫煦脾土而出現脾腎兩虛的 「五更泄瀉」 症,與氣陷證的久泄不禁有別;又可見因腎氣不足,下關不固,膀胱不約,州都之水液不藏,水泉不止而見小便失禁,遺溺及老年人夜尿增多等症,還可表現為因房室不節,精元虧損,腎氣虛而精關不固,則見遺精,滑精,淋濁等症。故兩證的鑑別要點是:一、腎氣不固證的病變部位主要在下焦腎,而氣陷證在中焦脾胃。二、腎氣不固證臨床表現以腎氣無以溫煦助運,氣化失司,下關不固的症狀為主,每每伴有腰膝痠軟;而氣陷證是以脾氣不升,中氣下陷的症狀為主,每每伴有神疲納呆。

bubble_chart 文獻別錄

  1. 《靈樞.口問篇》: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2.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 「脫肛候: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脫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於寒痢,而用氣暱,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出,因謂脫肛也。」
  3. 《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 「陰挺出下脫候:胞絡傷損,子臟虛冷,氣下沖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亦有因產而用力[口匽]氣,而陰下脫者。診其少陰脈浮動,浮則為虛,動則為悸,故脫也。」
  4. 《景岳全書.淋濁》: 「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
  5. 《景岳全書.新方八陣》: 「舉元煎: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 「婦人經行之後,淋漓不止,名日經漏,經忽然大下不止,名曰經崩。……更有憂思傷脾,脾虛不能攝血者;有中氣下陷,不能固血者……。」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