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MCLS,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kawasaki diseaes |
bubble_chart 概述 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徵(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MCLS)又稱川崎病,是由川崎於1967年首先報告的一種原因不明的熱性發疹性疾病,有高熱、特徵性的皮膚、粘膜病變和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表現。目前在世界各地已有報導,我國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均已發現。預後大多良好,少數可因冠狀動脈發炎伴發動脈瘤破裂或血栓性閉塞而引起猝死。
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
- 血液:變化白細胞增多,核左移,輕度貧血。血小板常增高,甚至可達1.2×1012/L。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抗O試驗不升高。α2球蛋白增多。部分患兒ALT、AST 活性增高。
- 尿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細胞增多。
- 糞便:常為稀便,鏡檢無紅、白細胞,細菌培養陰性。
- 肝功能:部分患兒轉氨酶可增高。
- 腦脊液:少數可有顱壓增高,淋巴細胞輕度增加,蛋白質、葡萄糖均正常。
- X線檢查胸部可陰性或異常。心影可增大。
- 心電圖:左室負荷過重,P-R 及Q-T間期延長,ST段和T波改變,低電壓傾向,心律失常。
- 超聲心動圖:可發現心包積液、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
- 腦電圖:少數可有異常。
bubble_chart 診斷
- 一般情況本病好發於2個月~8歲小兒,2歲以內者佔半數以上,4歲以內者達80%以上。男稍多於女。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3~9月份最多。
- 主要症狀:有4種以上症狀時,可診斷本病。
- 發熱至少持續1周,長者可達2~3周,高熱40℃以上。患兒煩躁或嗜睡。
- 兩眼球結膜充血於發熱3~4天天後出現,至熱退方消失。
- 口腔病變口唇乾燥、潮紅、皸裂,舌乳頭增大呈楊莓舌,口腔及咽峽粘膜充血,扁桃體腫大并可有滲出。
- 手足病變發病早期手足呈廣泛堅實性腫脹,掌跖潮紅,指趾呈梭形腫脹,恢復期時在指趾端和甲端交界處呈薄片或膜狀脫皮。
- 皮疹呈多形性紅斑軀幹部為多,無水疱及痂皮形成。
- 頸部淋巴結腫大直徑達1.5~4.5cm大小。堅硬,有觸痛,不紅腫,熱退時消退。
- 次要症狀
- 心血管病變可以有心臟炎、心肌炎或冠狀動脈損害。可聞及心臟雜音、心音低鈍、奔馬律等。
- 腹瀉、嘔吐、腹痛。
- 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細胞增多。
- 少見症狀
- 關節症狀小關節如指趾梭形腫脹,大關節如膝、踝或腕關節有發熱、腫痛及活動受限。
- 無菌性腦膜炎前囟隆起及顱內壓增高。
- 肝臟損害少數可有肝炎,輕度黃疸。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 支持療法給以充分的營養和水分。病情嚴重者可少量多次輸血漿。注意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失衡。有心肌損害者給三磷酸腺苷和輔酶A。
- 抗高凝療法為預防冠狀動脈栓塞需用阿司匹林30mg/( kg﹒d ),分3次口服,熱退後減量。療程至少持續2 個月。其他也可用肝素或雙香豆素以抗凝。同時可加用維生素E20~30mg/(kg﹒d)和潘生丁(雙嘧達莫)3~5 mg/(kg﹒d)。
- 抗感染療法可用頭孢黴素或其他抗菌素直到體溫消退為止。但是否有效尚待進一步觀察。
- 抑制變態反應應用皮質類固醇可以改善發熱、粘膜症狀和血沉。但亦有人觀察用皮質類固醇可能加重冠狀動脈炎,促成冠狀動脈閉塞性病變,因而應避免使用。
- 丙種球蛋白早期應用可降低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劑量為400mg/( kg﹒d),於2~4小時輸入,連續4日,或1 g/(kg﹒d),連輸2日。可用於有冠狀動脈瘤發生的高危患者(如發病年齡<1歲,CRP強陽性,血小板< 20×109/L,血漿蛋白<5g/L及紅細胞壓積<35%的患兒)。
- 恢復期患兒應定期複查,有心血管改變者尤需注意。
bubble_chart 鑑別
應與猩紅熱、類風濕病、心肌炎、滲出性多形性紅斑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