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MCLS,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kawasaki diseaes |
bubble_chart 概述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MCLS)又称川崎病,是由川崎于1967年首先报告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热性发疹性疾病,有高热、特征性的皮肤、粘膜病变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目前在世界各地已有报导,我国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均已发现。预后大多良好,少数可因冠状动脉发炎伴发动脉瘤破裂或血栓性闭塞而引起猝死。
bubble_chart 辅助检查
- 血液:变化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轻度贫血。血小板常增高,甚至可达1.2×1012/L。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抗O试验不升高。α2球蛋白增多。部分患儿ALT、AST 活性增高。
- 尿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
- 粪便:常为稀便,镜检无红、白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 肝功能:部分患儿转氨酶可增高。
- 脑脊液:少数可有颅压增高,淋巴细胞轻度增加,蛋白质、葡萄糖均正常。
- X线检查胸部可阴性或异常。心影可增大。
- 心电图:左室负荷过重,P-R 及Q-T间期延长,ST段和T波改变,低电压倾向,心律失常。
-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
- 脑电图:少数可有异常。
bubble_chart 诊断
- 一般情况本病好发于2个月~8岁小儿,2岁以内者占半数以上,4岁以内者达80%以上。男稍多于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3~9月份最多。
- 主要症状:有4种以上症状时,可诊断本病。
- 发热至少持续1周,长者可达2~3周,高热40℃以上。患儿烦躁或嗜睡。
- 两眼球结膜充血于发热3~4天天后出现,至热退方消失。
- 口腔病变口唇干燥、潮红、皲裂,舌乳头增大呈杨莓舌,口腔及咽峡粘膜充血,扁桃体肿大并可有渗出。
- 手足病变发病早期手足呈广泛坚实性肿胀,掌跖潮红,指趾呈梭形肿胀,恢复期时在指趾端和甲端交界处呈薄片或膜状脱皮。
- 皮疹呈多形性红斑躯干部为多,无水疱及痂皮形成。
- 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达1.5~4.5cm大小。坚硬,有触痛,不红肿,热退时消退。
- 次要症状
- 心血管病变可以有心脏炎、心肌炎或冠状动脉损害。可闻及心脏杂音、心音低钝、奔马律等。
- 腹泻、呕吐、腹痛。
- 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
- 少见症状
- 关节症状小关节如指趾梭形肿胀,大关节如膝、踝或腕关节有发热、肿痛及活动受限。
- 无菌性脑膜炎前囟隆起及颅内压增高。
- 肝脏损害少数可有肝炎,轻度黄疸。
bubble_chart 治疗措施
- 支持疗法给以充分的营养和水分。病情严重者可少量多次输血浆。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有心肌损害者给三磷酸腺苷和辅酶A。
- 抗高凝疗法为预防冠状动脉栓塞需用阿司匹林30mg/( kg﹒d ),分3次口服,热退后减量。疗程至少持续2 个月。其他也可用肝素或双香豆素以抗凝。同时可加用维生素E20~30mg/(kg﹒d)和潘生丁(双嘧达莫)3~5 mg/(kg﹒d)。
- 抗感染疗法可用头孢霉素或其他抗菌素直到体温消退为止。但是否有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抑制变态反应应用皮质类固醇可以改善发热、粘膜症状和血沉。但亦有人观察用皮质类固醇可能加重冠状动脉炎,促成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因而应避免使用。
- 丙种球蛋白早期应用可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剂量为400mg/( kg﹒d),于2~4小时输入,连续4日,或1 g/(kg﹒d),连输2日。可用于有冠状动脉瘤发生的高危患者(如发病年龄<1歲,CRP強陽性,血小板< 20×109/L,血浆蛋白<5g/L及紅細胞壓積<35%的患兒)。
- 恢复期患儿应定期复查,有心血管改变者尤需注意。
bubble_chart 鑑别
应与猩红热、类风湿病、心肌炎、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