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書名敖氏傷寒金鏡錄
朝代元, 成書於1341 AD
作者杜本 增補
bubble_chart 描述

本書是第一部舌診專書。氏原著後經元‧杜清碧增補,現今所通行者,多屬氏增補本,成書于1341年。本書是在氏《金鏡錄》的基礎上,由原12舌苔圖,增為36圖而成。又名《傷寒金鏡錄》。

全書將臨床常見舌象繪成36種圖譜,每圖之下附文字說明,聯繫病證以傷寒為主,兼及內科雜病及其他一些證候,對每種病理舌象,結合脈象闡述所主證候的病因病理,治法和預後判斷,或辨明類似證的輕重緩急,寒熱虛實,為中國現存第一部文圖并用的驗舌專書,對舌診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全書1卷,載集白苔舌、將瘟舌、中焙舌、生斑舌、紅星舌、黑光舌、黑圈舌、火裂舌、蟲碎舌、裡黑舌、厥陰舌、死現舌、黃苔舌、黑心舌等36種驗舌圖。其中有24圖專論舌苔,4圖專論舌質,8圖兼論舌苔與舌質。圖中所載舌色有淡、紅、青等3種;論舌面變化有紅刺、紅星、裂紋等;苔色有白、黃、黑、灰4種;苔質有乾、滑、澀、刺、偏、全、隔瓣等描述,對主要病理舌象,基本概述全面。此書論舌,重視以舌苔、舌質的變化,探求病因,審因證治,判斷預後。

書中除詳述了以舌審證求因之外,對驗舌立法,處方遣藥亦不乏闡述。本書論舌不僅繪圖形象,直觀清晰,且驗舌求因,辨舌施治,有證有論,有法有方,論從舌出,法隨舌定,辨析嚴謹,確為中醫學的舌診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受到後世醫家的讚譽。

現存主要版本:明‧嘉靖八年北海馬崇儒校刻本;清‧乾隆二十五年錢塘氏刻本;見《薛氏醫案》(題作:外傷金鏡錄);見十竹齋刊《袖珍本醫書》本;見《醫林指月》本。

薛己首先在其刊刻《敖氏傷寒金鏡錄》的《自序》中提到:"敖君立法辨舌,自為專門,體認之精,當時曾著《點點金》及《金鏡錄》二書",明確了氏是杜清碧所言之前"十二舌"的作者。

有學者認為氏為敖繼翁敖繼翁,又稱敖繼公,字君善,福州長樂人,居於吳興(今浙江湖州),元代經學家,是中國古代儀禮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目前現有的文獻中沒有敖繼翁涉及醫學的記載。明代醫家盧復曾云:"敖氏,不知何許人。有舌法十二首,以驗傷寒表裡。" 氏為敖繼翁之說存疑,有待進一步考證。

推動《敖氏傷寒金鏡錄》從秘傳到公開的人是薛己的著作有《薛氏醫案》24種和16種傳世,《敖氏傷寒金鏡錄》被收錄其中。

薛己在《敖氏傷寒金鏡錄》的《序》中,敘述了他在正德戊辰(1508)年,曾見到有人運用辨舌色診病,用藥十分有效,但向他咨詢舌診之術,其人始終沒有開口。後來,薛己在南京的太醫院偶然發現了《金鏡錄》,才瞭解了舌診的內容。於是,薛己刊刻了該書。書的序言記錄了刊刻時間是嘉靖已丑 (1529),正是薛己從太醫院離職的前1年。

薛己在離職太醫院後的嘉靖丙辰年(1556) 再次刊刻了該書。在 "嘉靖丙辰刊本"中,薛己又寫了一篇《自序》,記錄了此次刊刻的協助者是廷尉錢體仁薛己為了推廣舌診,把《敖氏傷寒金鏡錄》拿給氏看, "見而悅之,遂命工登梓"。薛己在此次刊刻的序言中,也提到自己在太醫院時曾刊刻過《敖氏傷寒金鏡錄》,"昔承擔乏留都,嘗刻之"。

此次刊刻,薛己《自序》的落款為 "嘉靖丙辰秋日奉政大夫太醫院院使致仕姑蘇薛己撰",說明他此時已經從太醫院離職。薛己竭力推動《敖氏傷寒金鏡錄》的刊刻,促使了該書的公開和流行。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