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书名敖氏伤寒金镜录
朝代元, 成书于1341 AD
作者杜本 增补
bubble_chart 描述

本书是第一部舌诊专书。氏原著后经元‧杜清碧增补,现今所通行者,多属氏增补本,成书于1341年。本书是在氏金镜录的基础上,由原12舌苔图,增为36图而成。又名伤寒金镜录。

全书将临床常见舌象绘成36种图谱,每图之下附文字说明,联系病证以伤寒为主,兼及内科杂病及其他一些证候,对每种病理舌象,结合脉象阐述所主证候的病因病理,治法和预后判断,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为中国现存第一部文图并用的验舌专书,对舌诊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全书1卷,载集白苔舌、将瘟舌、中焙舌、生斑舌、红星舌、黑光舌、黑圈舌、火裂舌、虫碎舌、里黑舌、厥阴舌、死现舌、黄苔舌、黑心舌等36种验舌图。其中有24图专论舌苔,4图专论舌质,8图兼论舌苔与舌质。图中所载舌色有淡、红、青等3种;论舌面变化有红刺、红星、裂纹等;苔色有白、黄、黑、灰4种;苔质有干、滑、涩、刺、偏、全、隔瓣等描述,对主要病理舌象,基本概述全面。此书论舌,重视以舌苔、舌质的变化,探求病因,审因证治,判断预后。

书中除详述了以舌审证求因之外,对验舌立法,处方遣药亦不乏阐述。本书论舌不仅绘图形象,直观清晰,且验舌求因,辨舌施治,有证有论,有法有方,论从舌出,法随舌定,辨析严谨,确为中医学的舌诊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受到后世医家的赞誉。

现存主要版本:明‧嘉靖八年北海马崇儒校刻本;清‧乾隆二十五年钱塘氏刻本;见薛氏医案(题作:外伤金镜录);见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本;见医林指月本。

薛己首先在其刊刻敖氏伤寒金镜录的自序中提到:"敖君立法辨舌,自为专门,体认之精,当时曾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二书",明确了氏是杜清碧所言之前"十二舌"的作者。

有学者认为氏为敖继翁敖继翁,又称敖继公,字君善,福州长乐人,居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元代经学家,是中国古代仪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目前现有的文献中没有敖继翁涉及医学的记载。明代医家卢复曾云:"敖氏,不知何许人。有舌法十二首,以验伤寒表里。" 氏为敖继翁之说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证。

推动敖氏伤寒金镜录从秘传到公开的人是薛己的著作有薛氏医案24种和16种传世,敖氏伤寒金镜录被收录其中。

薛己在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序中,叙述了他在正德戊辰(1508)年,曾见到有人运用辨舌色诊病,用药十分有效,但向他咨询舌诊之术,其人始终没有开口。后来,薛己在南京的太医院偶然发现了金镜录,才了解了舌诊的内容。于是,薛己刊刻了该书。书的序言记录了刊刻时间是嘉靖已丑 (1529),正是薛己从太医院离职的前1年。

薛己在离职太医院后的嘉靖丙辰年(1556) 再次刊刻了该书。在 "嘉靖丙辰刊本"中,薛己又写了一篇自序,记录了此次刊刻的协助者是廷尉钱体仁薛己为了推广舌诊,把敖氏伤寒金镜录拿给氏看, "见而悦之,遂命工登梓"。薛己在此次刊刻的序言中,也提到自己在太医院时曾刊刻过敖氏伤寒金镜录,"昔承担乏留都,尝刻之"。

此次刊刻,薛己自序的落款为 "嘉靖丙辰秋日奉政大夫太医院院使致仕姑苏薛己撰",说明他此时已经从太医院离职。薛己竭力推动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刊刻,促使了该书的公开和流行。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