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描述 本草著作,6卷,五代前蜀李珣(德潤)約撰於10世紀初。書中從50餘種文獻中引述海藥(海外及南方藥物)資料,記述藥物形態、真偽優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製藥方法、禁忌畏惡等,涉及40餘處產地,以嶺南及海外地名居多。現存佚文載藥124種,其中16種為新增。
唐代疆域擴大,對外貿易興盛,波斯、印度、南洋等地藥物大量輸入。李珣祖籍波斯,家族經營香藥,故撰此書,系統整理外來藥物知識。書中多數藥物由海外傳入或移植南方,尤詳於香藥,補充了傳統本草的不足。
本書對藥性、主治多有新見,並修正前人之誤。如草犀一藥,陳藏器謂「煮服解諸毒」,李珣則指出「研燒服之,受毒臨死者亦活」;迷迷香,陳藏器稱「性溫無毒」,李珣糾正為「性平不溫」。此外,對藥物相惡相使關係亦有新闡發,如補骨脂惡甘草、延胡索與三稜及大黃相使等,對後世本草學影響深遠。
作為我國首部海藥專著,本書總結唐末五代南方及海外藥物,載錄諸多《唐本草》未收之品種,學術價值獨特。原書已佚,現存佚文多見於《證類本草》,今有尚志鈞輯本(1983年),引注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