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书名海药本草
朝代五代前蜀
作者李珣
bubble_chart 描述

本草著作,6卷,五代前蜀李珣德润)约撰于10世纪初。书中从50余种文献中引述海药(海外及南方药物)资料,记述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方法、禁忌畏恶等,涉及40余处产地,以岭南及海外地名居多。现存佚文载药124种,其中16种为新增。

唐代疆域扩大,对外贸易兴盛,波斯、印度、南洋等地药物大量输入。李珣祖籍波斯,家族经营香药,故撰此书,系统整理外来药物知识。书中多数药物由海外传入或移植南方,尤详于香药,补充了传统本草的不足。

本书对药性、主治多有新见,并修正前人之误。如草犀一药,陈藏器谓“煮服解诸毒”,李珣则指出“研烧服之,受毒临死者亦活”;迷迷香,陈藏器称“性温无毒”,李珣纠正为“性平不温”。此外,对药物相恶相使关系亦有新阐发,如补骨脂恶甘草、延胡索与三棱及大黄相使等,对后世本草学影响深远。

作为我国首部海药专著,本书总结唐末五代南方及海外药物,载录诸多唐本草未收之品种,学术价值独特。原书已佚,现存佚文多见于证类本草,今有尚志钧辑本(1983年),引注详明。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