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茵核。多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成馬尾松等樹根上。野生或栽培,主產於雲南、湖北、四川等地,雲南產的茯苓因為有名的道地藥材,又名雲苓。7~9月來挖,堆置「發汗」後攤開曬乾,再行「發汗」、晾乾,如此反覆3~4次,最後晾至全乾。生用。
【性味歸經】
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主治】
- 用於各種水腫。本品甘補淡滲,性平作用和緩,無寒熱之偏,故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若表邪不解,隨經入腑之膀胱蓄水證,或水腫、小便不利,多與豬苓、白朮、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可與滑石、阿膠、澤瀉同用,如豬苓湯。若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薑同用,如真武湯。
- 用於脾虛諸證。本品能健脾補中,若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常與人參、白朮、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湯。若脾虛停飲,常與桂枝、白朮同用,如苓桂朮甘湯。若脾虛濕瀉,可與山藥、白朮、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朮散。
- 用於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寧心安神。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神不寧,多與黃耆、當歸、遠志同用,如歸脾湯。若水氣凌心之心悸,與桂枝、白朮、生薑同用,如茯苓甘草湯。
【文獻別錄】
- 《本經》:「主脾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 《本草衍義》:「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 《本草綱目》:「後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于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嘗不論心病也。」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現代藥理】
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膽鹼、組胺酸、麥角甾醇等。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此外,還有鎮靜和降低血糖作用。
【附藥說明】
茯苓皮:為茯苓菌孩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功專行皮膚水濕,多用於皮膚水腫。常與五加皮、陳皮等同用,如五皮飲。用量15~30g。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