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品種來源 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L.)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的根莖及根。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
bubble_chart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胃經。
bubble_chart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bubble_chart 主治
主要用於溫熱病發熱、頭痛、喉痛,或溫毒發斑、痄腮、痛腫瘡毒、丹毒、大頭瘟疫等多種熱毒熾盛之證。本品有類似于大青葉的清熱解毒涼血之功,而更以解毒利咽散結見長。加用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或溫病初起有上述證候者,常與金銀花、連翹、荊芥等同用;治大頭瘟疫,頭面紅腫、咽喉不利等證,常配伍玄參、連翹、牛蒡子等,如普濟消毒飲。
bubble_chart 文獻別錄
- 《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毒。」
- 《分類草藥性》:「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搗汁或服或塗。」
bubble_chart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用。
bubble_chart 現代藥理
菘藍根含靛藍、靛玉紅、β-谷甾醇、棕櫚酸、尿苷、次黃嘌呤、尿嘧啶、青黛酮和胡蘿蔔甙等;馬藍根含靛藍、β-谷甾醇、蒽醌類、三萜類成分等。板藍根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增強免疫功能,對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