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药名黄连
【品种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三角叶黄连 (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 或云连 (Coptis teeta Wall.) 的根茎。黄连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秋季采挖,干燥,生用或清炒、姜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

  1. 用于胃肠湿热,泻痢呕吐。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用于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与黄芩干姜半夏等同用,如半夏泻心汤;治湿热泻痢,轻者单用即效,若泻痢腹痛,里急后重,与木香同用,如香连丸:若泻痢身热者,配伍葛根黄芩甘草,加葛根芩连汤;若下利脓血,又可配当归肉桂白芍木香等,如芍药汤。本品善除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
  2. 用于热盛火炽、高热烦躁。本品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经实火。若三焦热盛,高热烦躁,常与黄芩黄柏栀子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若热罪炽盛,阴液已伤,水亏火炎,心烦不眠,常配黄芩白芍阿胶等同用,加黄连阿胶汤;若心火内伤,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可与黄芩大黄同用,如泻心汤
  3. 用于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用治痈肿疔毒,多与黄芩栀子连翘等同用,加黄连解毒汤,治皮肤湿疮,可用黄连制成软膏外敷;治耳道疖肿、耳道流脓,可用黄连浸汁涂患处,或配枯矾、冰片,研粉外用,治眼目红肿,用黄连煎汁,或用人乳浸汁点眼。
  4. 此外,本品善清胃火,可用于胃火炽盛的呕吐,常与竹茹橘皮半夏同用;牙痛,常配石膏升麻丹皮等同用,以及消谷善饥,常配生地同用;本品兼清肝火,若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脇肋胀痛、呕吐吞酸,可与吴茱萸同用,如左金丸

【文献别录】

  1. 《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癖腹痛下痢,妇入阴中肿痛。”
  2. 《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温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用法用量】

煎服,2~10g;研末吞服1~1.5g,日三次。外用适量。炒用能降低寒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注意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肺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现代药理】

本品含小檗碱(黄连素)、甲基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其中黄连素约占5%~8%。

  • 黄连有很广的抗菌范围,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滴虫、流感病毒及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 又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镇痛、抗利尿、局部麻痺等作用。
  • 此外,对血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子宫、膀胱、肠胃道平滑肌都松弛呈兴奋作用;
  • 小檗碱及其一些衍生物有抗癌作用。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