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肝阳上亢
【概念】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脏阴不配阳,以致肝阳不潜或肝气升发太过,阳气浮动于上,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本证多由房室劳倦、七情内伤与饮食失调等原因综合作用而起。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微胀、痛,目眩畏光或视物不清,泛泛欲呕,喜静,或兼见面红、耳鸣、口舌干燥等症,舌边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或弦细数。

肝阳上亢证常见于“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肝风内动证”、“肝火上炎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肾阴虚证”相鉴别。

【鑑别处理】

本证在不同疾病中有不同的特点和相应的治法。

  1. 在头痛病症中,阳亢多由于肝热,故呈跳痛样发作,每因暴怒而加重,常伴睡眠不宁,烦躁易怒,胁痛胁胀,目赤口苦,脉弦或弦数,治宜平肝潜阳,常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去天麻栀子益母草,加菊花夏枯草、苦丁茶、珍珠母之类。
  2. 本证在眩晕病症中,多由血虚内热引动肝阳所致,故头晕微痛,目眩畏光,喜静,泛泛欲呕,脉兼细,治宜育阴潜阳,用杞菊地黄丸(《医级》)合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潜阳药。
  3. 本证在耳聋耳鸣病症中有两种情况,一为水亏不能涵木,除阳亢见证外,必兼肾阴虚象,如腰酸、不寐、健忘、易烦易倦、易因情绪激动而轰热自汗之类,且有房室不节或手淫遗精病史,治宜滋水涵木,用左归饮(《景岳全书》)或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合天麻钩藤饮(《杂病症治新义》)加磁朱丸(《备急千金要方》)等方药化裁;二为肝阳上亢并肝胆湿热,症兼目赤、口苦、大便秘结、小便色黄、阴囊湿痒、脉来弦数等,治宜平肝潜阳,佐以清火利湿,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之类。

本证临床表现及其兼杂症,常常因人而异。

  1. 青壮年肾精虚亏者患本证时,常有耳鸣、腰酸、腿软、足跟痛症状,甚则见色流精,既易与阳,又易泄精,可用平肝潜阳法配以滋肾坚阴法相辅而行。例如,用天麻钩藤饮时,应去苦寒直折的黄芩栀子,酌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之类。
  2. 嗜好烟酒、多食肥甘之人患本证时,因其易于蕴热化火,故常夹带肝胆湿热的症候,如右胁胀痛、口苦、脘满、喜呕、小便黄赤、阴囊湿痿、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治疗上仍以平肝潜阳为主,并佐以清泄肝胆湿热之品,加郁金川楝子龙胆草滑石山栀枳实、赤茯苓木通之属,可随症选用二、三味。
  3. 又妇女经水将绝前后,肾气渐衰,冲任脉虚,血海渐枯,肝阳易亢。若患本证,除有头晕、耳鸣、烦躁不宁、面赤火升、口干咽燥等肝阳上亢的常见症状外,还有月经紊乱或经量涩少以至经闭等冲任症状,且发病年龄都在中年以后。偶有青壮年患此者,询之多有损伤冲任的妇科手术史,如子宫、卵巢截除术等。此症情虽与水不涵木引起的肝阳上亢证都是由肾及肝,但独具特点,必须针对肾气既衰、冲任亏损不能养肝而导致肝肾阴阳失调的病机,采取相应治法,既要育阴潜阳,又要兼补冲任。可一面用黄柏知母龟板当归之类固其阴,一面再用鹿角菟丝子仙茅仙灵脾巴戟苁蓉之类补其阳,此单纯育阴的治法效果显著。类此,男子年届八八前后出现的肝阳上亢证,若与肾气衰、天癸绝有关,并有肝肾阴阳两虚的兼杂证候者,在主要治法之外,兼予阴阳双补,则比单纯平肝潜阳或育阴潜阳法更切病情实际。

【类证鑑别】

  1. 肝风内动证和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包括肝阳化风、肝火生风和血虚动风三种类型,其中最易和肝阳上亢证混淆者,是肝阳化风。两者都有阴虚阳亢的病机,都可出现头痛、头晕、面红、目眩、耳鸣、口舌干燥等阳气浮动于上的证候,容易误诊。再从相互关系上看,肝阳上亢证误用温补、升提、助火、劫液之剂,或由其他原因,均可促使上亢的肝阳化为肝风;反之,肝阳化风证经过适当治疗,在肝风已熄、肝阳未潜之时,又可逆转变化, 成为肝阳上亢证。由于两证关系密切,古人常不加细分而统称为风阳。鉴别要点在于:
    1. 肝阳化风证由于阳亢太盛,量变引起质变,阳极化风,便会集中出现象征肝风的一组证候,如眼目震眩不定,视物昏转,肢麻筋惕,心悸不寐,呕吐不食,动辄汗出,起即欲仆等,这些证候在肝阳上亢,尚未化风之时,不会集中出现。
    2. 肝阳化风证若出现口眼歪斜、昏仆失语等症,是为肝风上冒巅顶的险候;若出现半身不遂、手足拘挛等症,是为肝风旁走四肢的见证有助鉴别。
    3. 肝阳上亢一旦化风,脉象常由弦纽或弦数转为弦长有力或弦劲。
  2. 肝火上炎证和肝阳上亢证:从病机上分辨两证虚实不同,不易混淆,因肝火上炎证是气郁化火,或念怒动火,或积热化火,或因风气通于肝。风淫火炽,火热向上冲激的实热证;肝肠上亢证则是肝阴不足,或肝肾阴虚,不能制阳,以致阳亢上扰的本虚标实证。但是,这两证异中有同,都有病势向上的特点,在临床表现上都可出现两太阳穴处头痛、头胀,面红,耳鸣,烦躁易怒,口舌干燥,舌边红,苔黄,脉弦等症状,在临床上易被误诊,当仔细分辨:
    1. 两太阳穴处头痛、头胀:在肝火上炎证乃实火循经向上冲激而致,其痛、胀感相当剧烈,且常兼见目赤;在肝阳上亢证则为下虚上盛,虚阳升发于头,头痛头胀较轻微,常兼见头重脚轻及目眩畏光或视物不清之象。
    2. 面红:在肝火上炎证是火热冲于上,必然初病即面红,手触有热感;在肝阳上亢证则为阴虚内热而面红,病久方见,若隐若现,手抚之几无热感。
    3. 耳鸣:在肝火上炎证是肝火循经上壅于耳,必然声大如潮,甚至耳聋;在肝阳上亢证是肝肾之阴不能上充于耳,虚阳上越而致,故耳鸣如蝉,其声白昼不显,夜静始著。
    4. 烦躁易怒:在肝火上炎证因受实火冲潮,故怒气冲冲,如箭在弦,一触即发,即居静处,也不易做到心平气和;在肝阳上亢证则是本虚标实的虚热现象,故喜静,不受干扰,自不生怒。
    5. 口舌干燥:肝火上炎证每因火迫胆汁外溢而口苦,火盛伤阴而咽干口渴,渴则喜饮;肝阳上亢证因系液亏内热而干燥,虽干□不喜饮。
    6. 苔脉表现:肝火上炎证必舌边尖俱红,舌边起刺,黄苔常厚而且干,脉弦载弦滑,多兼数、兼大;肝阳上亢证则舌虽红而无刺,脉弦数,多兼细而不大。
    此外。还可以从其他重要症候上来识别两证的一属实火、一属本虚标实的不同木质。例如,肝火上炎证有常见的实火冲激现象,见胁痛、吐血、衄血、吞酸、呃逆、狂躁、大便祕结、小便短赤等症。肝阳上亢证□常见肝阴虚象,见平素面色无华、眩晕、多梦、目干涩、肢体拘急、麻木、筋惕肉瞤、妇女经少或闭、盗汗、阵阵烘热汗出等症;同时还可能有肾阴虚象,如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
  3. 肝血虚证和肝阳上亢证:肝血虚证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致,常出现与肝阳上亢证相同的临床症候,如眩晕、耳鸣、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夜寐多梦、妇女经量少或经闭等。这是由于肝阳上亢证中有一部分是从肝血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有肝血虚的临床表现。但是,肝阳上亢证终究是以阳亢为其主要特点,两证的共同表现方面,也会各具特点。鉴别要点如下:
    1. 肝血虚证因血不上荣,故面色无华与爪甲不荣并见;肝阳上亢证则因阳亢于上而使木来无华的面色变为嫩红色。
    2. 肝血虚证的眩晕、耳鸣,在肝阳上亢时耳鸣的声响会有所加重,眩晕又常与目涩、头脑微痛、微胀并见。
    3. 肝血虚证的舌淡少华、脉细或沉细,肝阳上亢时,舌边由淡转红,可伴见黄苔,口舌干燥,脉转细弦,常兼数象。
  4. 肝阴虚证和肝阳上亢证:肝阴虚证比肝血虚证更易发展为肝阳上亢证,其临床表现也较多类似之处。因为肝阴虚证除了具有易与肝阳上亢证混淆的肝血虚的一般症状外,又增加阴虚生内热的虚热脉症,如颧红、盗汗、虚烦不寐、舌红、脉数等,所以更易与肝阳上亢证相混淆。鉴别要点在于肝阴虚的内热,多属于静 态表现;肝阳上亢则有向上升浮的动态表现。静则为阴,故其热多在夜晚,出汗多在入寐之后,喜静,没有亢阳的僭上亢越之势;动则为阳,故肝阳上亢的烦热多在阳时,可有阵发性的烘热自汗,常见亢阳升浮逆上的目眩而微赤、头晕且胀且痛、泛漾呕恶、心烦易怒等症候。脉象方面,肝阴虚常为弦细数;肝阳上亢脉常弦劲出关,上越至寸,且因阳亢之故,细脉可暂消失。依此不难鉴别。
  5. 肝肾阴虚证和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和肝阳上亢证的关系,又比肝阴虚证接近,因为肝阳上亢证从肝肾阴虚证转化而成的最为多见。鉴别要点仍然是在于肝阴虚热为静态,肝阳上亢为动态这一区别。此外还应补充:肝肾阴虚证除了肝阴虚之外,还存在肾阴虚的病机及其临床表现,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脑鸣健忘、龙火内燔、易举易泄、遗精、带下之类,都是临床鉴别的依据。

【文献别录】

  1.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扬升腾,头晕,目眩,心悸。养肝熄风,一定至理。近日知饥少纳,漾漾欲呕,胃逆不降故也。先当泄木安胃为主:桑叶 钩藤 远志 石菖蒲 半夏曲 广皮白 金斛 茯苓”
  2.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高年水亏,肝扬升逆无制,两脇漐漐如热,则火升面赤,遇烦劳为甚。宜养阴和阳为法。”
  3. 《柳宝诒医案.肝火门》:“寐则阳气内藏。阳厥于外,则四肢若木;阳聚于内,则惊惕遗泄。病属阴阳两乖,而肝病为多。宜养阴潜阳,镇肝安胃。……二诊:肝阴不足,则肝阳浮扰,夜寐不安。其实阳失阴涵,而不能静,非阳气之有余也。泻肝之药,亦非所宜。脉象弦细而数,不能鼓指,即肝阳亦有疲损之象,盗汗痉掣,多梦遗泄,阴弱而阳不内藏。当用养阴调摄法,缓缓调理。……”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