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本品為薯蕷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綿萆薢 (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 和粉背薯蕷 (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 的根莖。主產於浙江、湖北、廣西等地。春、秋季採挖。切片,曬乾。生用。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肝、胃經。
【功效】
利濕去濁,袪風除濕。
【主治】
- 用於膏淋、白濁證。本品能利濕而分清去濁,為治小便混濁,或如米泔之膏淋要藥。常與烏藥、益智仁、石菖蒲同用,如萆薢分清飲。亦可用治婦女白帶屬濕盛者。
- 用於風濕痺證。本品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善治腰膝痺痛,筋脈屈伸不利,若偏於寒濕者,可與附子、牛膝,如萆薢丸。屬濕熱者,則與黃柏、忍冬藤、防己等配伍。
【文獻別錄】
- 《本經》:「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痺,惡瘡不瘳,熱氣。」
- 《本草綱目》:「治白濁,莖中痛,痔瘻壞瘡。」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注意禁忌】
腎陰虧虛、遺精、滑泄者慎用。
【現代藥理】
萆薢含薯蕷皂甙等多種甾體皂甙,總皂甙水解後生成薯蕷皂甙元等。此外,還含鞣質、澱粉、蛋白質等。薯蕷皂甙、克拉塞林甙均有機真菌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