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方名三仁湯
來源溫病條辨
bubble_chart 製法用量

杏仁 15克 (5錢)
飛滑石 18克 (6錢)
白通草 6克 (2錢)
白蔻仁 6克 (2錢)
竹葉 6克 (2錢)
厚朴 6克 (2錢)
生薏仁 12克 (6錢)
半夏 15克 (5錢)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溫病條辨》:「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bubble_chart 功效

清熱利濕,宣暢濕濁。

bubble_chart 主治

《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1)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bubble_chart 方義

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氣,使氣化有助于濕化;白蔻仁開發中焦濕滯,化濁宣中;苡仁益脾滲濕,使濕熱從下而去;三藥為主,故名「三仁」。輔以半夏厚朴除濕消痞,行氣散滿;通草滑石竹葉清利濕熱。諸藥合用,共成宣上、暢中、滲下之劑,而有清熱利濕,宣暢濕濁之功。

bubble_chart 現代應用

本方調整胃腸道運動及分泌功能,抗菌,抗炎,解熱,利尿,鎮痛。主要用於:腸傷寒(初期)、急性胃腸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波狀熱,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小便短少,舌苔白而薄膩,脈濡者。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