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羌活、独活
来源玉叩斋
【内容】

今用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茎及根。一般将四川所出者称为川羌,主产于四川松潘、茂县、理县、小金、南坪、平武及云南腾冲等地;西北产者称为西羌,主产于甘肃天祝、岷县、临夏、武威、张掖、酒泉、天水,以及青海海北、黄南、海南、化隆、互助、循化等地。羌活药材被分为蚕羌、条羌、竹节羌、大头羌等,习惯上以蚕羌最优。今用独活为同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本品习称川独活,主产于重庆奉节、巫溪、巫山,四川都江堰,湖北巴东、长阳、鹤峰、五峰、兴山、神农架、房山、竹山、竹溪,陕西安康等,此外甘肃岷县、天水等地亦有栽培。

本草研究认为:羌活曾作为独活的别名见于《神农本草经》,唐代羌活始正式从功效上独立于独活。可以肯定,从《本草经集注》开始,文献所称的羌活几乎无例外地都指Notopterygium属植物,从名称来看,《本草经》提到羌活有“护羌使者”之名,故知其原初产地当在今青海和甘肃交界地区,四川出产羌活的历史亦可追溯到汉代,至迟在唐代,四川甘孜、阿坝自治区正式成为羌活的道地产区,一直沿袭至今。古代独活虽然主要来源于伞形科植物,但品种十分混乱,今用之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大约即是《本草图经》中的“茂州独活”。从产地沿革来看,唐代曾一度以西北所出独活为道地,但宋代开始四川则成为独活的主要产地,药材亦称“川独活”。

【品种考订】

汉代医家视独活、羌活为一物,而以羌活为独活的别名,《本草经》云:“独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

至梁代陶弘景始从产地和药材性状上将羌活、独活区别开来。《本草经集注》云:“此州郡县并是羌地,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茎独上,不为风摇,故名独活。”总结起来,羌活的特点是主产羌地(今甘肃),药材细软油润而多节,香味浓烈。独活则出四川,色泽较浅,松软肥大,气味较弱,植株单生。

陶氏描述的羌活,与今羌活商品药材“蚕羌”的特征非常接近,蚕羌的原植物主要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挥发油含量较高,与《集注》所说“气息极猛烈”相符。至于陶氏所称的独活,从药材性状和植物特征分析,可能是伞形科Heracleum属植物,或即后世所称的牛尾独活一类。

但是必须看到,尽管陶弘景从药材性状上区分了羌活与独活,但对二者临床功效上的差别认识不足,只是觉得羌活药性比独活猛烈而已,如《本草经集注》“诸病通用药”疗风通用及治齿病药项下,均只列独活,而无羌活之名。由于陶氏将羌活基本视同于独活,受其影响,唐以前医家在医方中使用羌、独活时,并无太大区别。经统计,《伤寒杂病论》《肘后百一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申苏方》中使用独活处方33首,而提到羌活的只有4首,可见唐代以前羌活、独活并未真正分化,方书所用“独活”,实际上是包括羌活在内的伞形科多种植物。

与汉晋时期羌活、独活不分不同,在唐代医方中,不仅羌活、独活的运用有区别,如《千金要方》中既有以独活为主药的独活汤、独活酒、独活寄生汤,也有以羌活为主药的羌活汤、羌活补髓汤等,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羌活、独活同用的处方。年代稍晚的《药性论》中更分别论述了羌活、独活的性味功效。显然,自唐代开始,羌活、独活始正式分化为两种药物。

宋代《证类本草》虽袭用旧说,依然将羌活、独活视为一种二物,但书中引用《本草图经》的论述则十分重要,《图经》云:

独活、羌活,出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今蜀汉出者佳。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作丛,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生,叶青者是土脉中生。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一名独摇草。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本经》云二物同一类,今人以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黄色而作块者为独活。一说按陶隐居云,独活生西川益州北部,色微白,形虚大,用与羌活相似。今蜀中乃有大独活,类桔梗而大,气味了不与羌活相类,用之微寒而少效。今又有独活,亦自蜀中来,形类羌活,微黄而极大,收时寸解,干之,气味亦芳烈,少类羌活,又有槐叶气者,今京下多用之,极效验,意此为真者,而市人或择羌活之大者为独活,殊未为当。大抵此物有两种,西川者黄色,香如蜜,陇西者紫色,秦陇人呼为山前独活。古方但用独活,今方既用独活而又用羌活,兹为谬矣。

茂州独活
文州羌活
《本草图经》绘有风翔府独活、茂州独活、文州独活、文州羌活、宁化军羌活5幅药图,结合苏颂的描述,茂州独活颇接近今用正品独活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图1)而文州独活则似为当归属(Angelica L.)植物,或即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至于凤翔府独活似为藁本属(Ligusticum L.)植物。文州羌活从药图上可判定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图2)至于宁化军羌活,亦可肯定其为伞形科植物。故从品种来源上分析,宋代羌活、独活药材的原植物,已基本与今用品种相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羌活、独活自唐代品种分化以后,临床医家对二者功效运用上的差别非常重视,一般而言,解表用羌活,祛风胜湿多用独活,上半身疼痛用羌活,下半身疼痛用独活。但多数本草学家却恪守旧说,以羌活、独活为一种二物,如苏颂云:“古方但用独活,今方既用独活,而又用羌活。”陈嘉谟云:“羌活、独活《本经》既云同种,再无别条,则非二物可知矣。”李时珍云:“独活、羌活乃一物二种也。”《日华子本草》更说:“独活应是羌活母类也。”这些遵古守旧的论述,无视羌、独活的品种差异,为后世二活品种混乱种下了祸根。

【道地沿革】

生羌地的独活得名羌活,《本草经》一名“护羌使者”,《别录》一名“胡王使者”。所谓“护羌使者”,应该是指汉朝廷“护羌校尉”的使者,据《后汉书﹒西羌传》“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而“胡王”应指匈奴,“胡王使者”即羌胡之使者,由此知这种独(羌)活主要生长在当时汉羌交界的甘肃青海一线。

陶弘景以产地划分羌活与独活,认为羌活从羌中来,而“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但事实上,汉代蜀中亦有羌活出产,如《本草经》《别录》记载独(羌)活产地:“生雍州川谷及陇西、南安。”其中雍州、陇西在今甘陕一带,而南安即今四川乐山市。另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筰都县)土出长年神药,仙人山图所居焉。”李贤注引《列仙传》:“山图,好乘马,马踏折脚,山中道土教服地黄、当归、羌活、玄参。”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筰都县在今四川汉源县附近,正是今川羌活道地产区之一。

与齐梁时羌活出甘肃、独活出四川相反,唐代开始,羌活的道地产区由甘肃移至四川,而独活成为甘肃的道地药材之一。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剑南道(今四川省)土贡羌活的州郡有茂州通化郡、维州维川郡、松州交川郡、当州江源郡、静州静川郡、柘州蓬山郡、恭州恭化郡,以上州郡多在今甘孜、阿坝自治州,而陇右道(今甘肃省)无一州郡土贡羌活。《千金翼方﹒药出州土》亦记载剑南道茂州(今茂汶)出羌活,而陇右道宕州(今甘肃岷县)出独活。唐代四川独活亦有名,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即专门提到川独活之名。

宋代以后,羌活、独活均以川产者为道地。如《本草图经》:“独活、羌活今用蜀汉出者佳。”《本草蒙筌》:“多生川蜀,亦产陇西。”《本草乘雅半偈》:“出蜀汉、西羌者良。”《本草品汇精要》在羌活、独活道地项下均注:“今出蜀汉者为佳。”近代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亦云:“羌活产四川打箭炉、灌县、龙安府、江油县等处为佳。”

由此可见,独活、羌活作为四川道地药材的历史非常久远,《中国道地药材》将羌活列为“西药”有失片面。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