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羌活、獨活 |
---|
來源 | 玉叩齋 |
---|
今用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乾燥根莖及根。一般將四川所出者稱為川羌,主產於四川松潘、茂縣、理縣、小金、南坪、平武及雲南騰沖等地;西北產者稱為西羌,主產於甘肅天祝、岷縣、臨夏、武威、張掖、酒泉、天水,以及青海海北、黃南、海南、化隆、互助、循化等地。羌活藥材被分為蠶羌、條羌、竹節羌、大頭羌等,習慣上以蠶羌最優。今用獨活為同科植物重齒毛當歸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乾燥根。本品習稱川獨活,主產於重慶奉節、巫溪、巫山,四川都江堰,湖北巴東、長陽、鶴峰、五峰、興山、神農架、房山、竹山、竹溪,陝西安康等,此外甘肅岷縣、天水等地亦有栽培。
本草研究認為:羌活曾作為獨活的別名見於《神農本草經》,唐代羌活始正式從功效上獨立于獨活。可以肯定,從《本草經集注》開始,文獻所稱的羌活幾乎無例外地都指Notopterygium屬植物,從名稱來看,《本草經》提到羌活有「護羌使者」之名,故知其原初產地當在今青海和甘肅交界地區,四川出產羌活的歷史亦可追溯到漢代,至遲在唐代,四川甘孜、阿壩自治區正式成為羌活的道地產區,一直沿襲至今。古代獨活雖然主要來源於傘形科植物,但品種十分混亂,今用之重齒毛當歸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大約即是《本草圖經》中的「茂州獨活」。從產地沿革來看,唐代曾一度以西北所出獨活為道地,但宋代開始四川則成為獨活的主要產地,藥材亦稱「川獨活」。
頂新製油 大絕韻 木崗雞蛋 每日C 味全 貝納頌 大醇豆 LCA506 36法郎 Jagabee加卡比薯條 康師傅 順胜實業 頂伸貿易 正義 統一眼鏡 應宏科技 台灣之星 德克士 崑山帆宏 福滿家(廣州市) 全家(中國) |
漢代醫家視獨活、羌活為一物,而以羌活為獨活的別名,《本草經》云:「獨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
至梁代陶弘景始從產地和藥材性狀上將羌活、獨活區別開來。《本草經集注》云:「此州郡縣并是羌地,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莖獨上,不為風搖,故名獨活。」總結起來,羌活的特點是主產羌地(今甘肅),藥材細軟油潤而多節,香味濃烈。獨活則出四川,色澤較淺,鬆軟肥大,氣味較弱,植株單生。
陶氏描述的羌活,與今羌活商品藥材「蠶羌」的特徵非常接近,蠶羌的原植物主要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揮發油含量較高,與《集注》所說「氣息極猛烈」相符。至於陶氏所稱的獨活,從藥材性狀和植物特徵分析,可能是傘形科Heracleum屬植物,或即後世所稱的牛尾獨活一類。
但是必須看到,儘管陶弘景從藥材性狀上區分了羌活與獨活,但對二者臨床功效上的差別認識不足,只是覺得羌活藥性比獨活猛烈而已,如《本草經集注》「諸病通用藥」療風通用及治齒病藥項下,均只列獨活,而無羌活之名。由於陶氏將羌活基本視同于獨活,受其影響,唐以前醫家在醫方中使用羌、獨活時,并無太大區別。經統計,《傷寒雜病論》《肘後百一方》《小品方》《劉涓子鬼遺方》《申蘇方》中使用獨活處方33首,而提到羌活的只有4首,可見唐代以前羌活、獨活并未真正分化,方書所用「獨活」,實際上是包括羌活在內的傘形科多種植物。
頂新製油 大絕韻 木崗雞蛋 每日C 味全 貝納頌 大醇豆 LCA506 36法郎 Jagabee加卡比薯條 康師傅 順胜實業 頂伸貿易 正義 統一眼鏡 應宏科技 台灣之星 德克士 崑山帆宏 福滿家(廣州市) 全家(中國) |
宋代《證類本草》雖襲用舊說,依然將羌活、獨活視為一種二物,但書中引用《本草圖經》的論述則十分重要,《圖經》云:
獨活、羌活,出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今蜀漢出者佳。春生苗,葉如青麻,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生,葉青者是土脈中生。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一名獨搖草。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本經》云二物同一類,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一說按陶隱居云,獨活生西川益州北部,色微白,形虛大,用與羌活相似。今蜀中乃有大獨活,類桔梗而大,氣味了不與羌活相類,用之微寒而少效。今又有獨活,亦自蜀中來,形類羌活,微黃而極大,收時寸解,干之,氣味亦芳烈,少類羌活,又有槐葉氣者,今京下多用之,極效驗,意此為真者,而市人或擇羌活之大者為獨活,殊未為當。大抵此物有兩種,西川者黃色,香如蜜,隴西者紫色,秦隴人呼為山前獨活。古方但用獨活,今方既用獨活而又用羌活,茲為謬矣。
【道地沿革】
生羌地的獨活得名羌活,《本草經》一名「護羌使者」,《別錄》一名「胡王使者」。所謂「護羌使者」,應該是指漢朝廷「護羌校尉」的使者,據《後漢書﹒西羌傳》「置護羌校尉,持節統領焉」,而「胡王」應指匈奴,「胡王使者」即羌胡之使者,由此知這種獨(羌)活主要生長在當時漢羌交界的甘肅青海一線。
陶弘景以產地劃分羌活與獨活,認為羌活從羌中來,而「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但事實上,漢代蜀中亦有羌活出產,如《本草經》《別錄》記載獨(羌)活產地:「生雍州川谷及隴西、南安。」其中雍州、隴西在今甘陝一帶,而南安即今四川樂山市。另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筰都縣)土出長年神藥,仙人山圖所居焉。」李賢注引《列仙傳》:「山圖,好乘馬,馬踏折腳,山中道土教服地黃、當歸、羌活、玄參。」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筰都縣在今四川漢源縣附近,正是今川羌活道地產區之一。
與齊梁時羌活出甘肅、獨活出四川相反,唐代開始,羌活的道地產區由甘肅移至四川,而獨活成為甘肅的道地藥材之一。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劍南道(今四川省)土貢羌活的州郡有茂州通化郡、維州維川郡、松州交川郡、當州江源郡、靜州靜川郡、柘州蓬山郡、恭州恭化郡,以上州郡多在今甘孜、阿壩自治州,而隴右道(今甘肅省)無一州郡土貢羌活。《千金翼方﹒藥出州土》亦記載劍南道茂州(今茂汶)出羌活,而隴右道宕州(今甘肅岷縣)出獨活。唐代四川獨活亦有名,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即專門提到川獨活之名。
宋代以後,羌活、獨活均以川產者為道地。如《本草圖經》:「獨活、羌活今用蜀漢出者佳。」《本草蒙筌》:「多生川蜀,亦產隴西。」《本草乘雅半偈》:「出蜀漢、西羌者良。」《本草品彙精要》在羌活、獨活道地項下均註:「今出蜀漢者為佳。」近代陳仁山《藥物出產辨》亦云:「羌活產四川打箭爐、灌縣、龍安府、江油縣等處為佳。」
由此可見,獨活、羌活作為四川道地藥材的歷史非常久遠,《中國道地藥材》將羌活列為「西藥」有失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