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大腸募穴。
【釋名】
清代《釐正按摩要術》:「人身之有臍,猶天之有北辰也,故名曰天樞。」穴近臍,故名。因其位於上下腹之間,當全身上下之半。《素問‧至真要大論》:「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半,所謂天樞也。」《類經》張景岳註:「樞,樞機也。居陰陽升降之中是為天樞。」《循經考穴編》:「天樞正當天地交合之際,其分清理濁之司可知矣。」故有轉運中、下焦氣機的作用。別名長溪、穀門(《針灸甲乙經》)是從肉之會合(腹直肌部)和水穀(飲食物)之門戶而得名。
【位置】
天樞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腹中部,
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
【解剖】
- 肌肉:腹直肌及其鞘處。
- 神經:第十肋間神經分支。
- 血管:第十肋間動、靜脈及腹壁下動、靜脈。
【操作】
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功效】
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
- 古典:嘔吐,下利,腹痛,便秘,腸鳴腹脹,水腫,赤白帶下,月經不調,淋濁,不孕,瘧振寒,熱甚狂言,臍疝繞臍而痛,時上衝心,氣疝,嘔噦,面腫,奔豚,食不化,身腫,女子胞中痛,症瘕吐血,小便不利,霍亂,虛損勞弱,久瀉不止,大便數。
- 現代: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菌痢,腸麻痺,急性腸梗阻,闌尾炎,腹膜炎,腸道蛔虫症,子宮內膜炎。
【配穴】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