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胃募穴、腑會。交會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釋名】
脘,或作「管」,指胃腑。穴近胃脘之中故名。又稱「胃脘」,義同。一名「太倉」,意指胃主受納水穀。
【位置】
中脘、氣海、命門、腰陽關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中脘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4寸,當歧骨(胸劍結合部)與臍中連線的中點。
- 《針灸甲乙經》:「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
- 《動功按摩秘訣》:「在臍上四寸。」
【解剖】
- 肌肉:腹白線中;深層近胃幽門部。
- 神經: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內側支。
- 血管:腹壁上動、靜脈分支。
【操作】
直刺1~1.5寸,不可過深,以免損傷內臟,尤其是胃充盈時或身體瘦弱,肝脾腫大者。向上方針刺過深,可損傷肝前緣。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15~20分鐘。
【功效】
和胃,寬中,消食。
- 古典:胃脹,腹滿,胃脘痛,食飲不化,呃逆,嘔吐,吞酸,大便難,赤白痢,疳積,傷暑,瘧疾,痰暈,痰飲,喘息,黃疸,困乏無力,赤白帶下。
- 現代: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扭轉,腸梗阻,胃腸運動功能性疾病,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神經衰弱,失眠,慢驚風,食管癌,蕁麻疹,肝炎,早期肝硬化。
【配穴】
【附註】
素問‧氣穴論:「上紀者,胃脘也。」王冰註:「謂中脘也。」難經稱「太倉」;脈經作「中管」;針灸甲乙經作「中脘」。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