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小儿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别名eosinophilia
bubble_chart 概述

嗜酸粒細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嗜酸粒細胞高於正常(>5%或直接计数>0.5×109/L)。

bubble_chart 病因学

病因有多种:

  1. 寄生虫病:最常见,各种寄生虫蚴虫移行侵入脏器或成虫破坏肠粘膜时可引起本病。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和lofflier综合征与蠕蚴感染移行密切相关。
  2. 变态反应性疾病:寻麻疹、支气管哮喘、血清病、药物过敏等。
  3. 某些药物:青霉素、先锋霉素;苯妥英钠、磺胺、氯丙嗪等。
  4. 感染:某些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及虫咬产生过敏反应。
  5. 伴随于其他疾病:某些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疾患、某些肿瘤等。

bubble_chart 诊断

(一)凡外周血嗜酸粒細胞計數>0.5×109/L即可诊断。临床分度尚缺乏统一标准。

  1. 轻度:嗜酸粒细胞>正常,<15%,直接計數<1.5×109/L。
  2. 中度:嗜酸粒细胞增多至15~49%,直接计数在1.5×109/L~5.0 ×109/L.
  3. 重度:嗜酸粒细胞增多至50~90%,直接计数>5×109/L。
(二)不同类型的诊断
  1. 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1. 起病缓、病程长,有反复发热、乏力、厌食、体重减轻,可伴荨麻疹。
    2. 反复发作咳嗽、气喘,肺部多无体征,有时可闻及哮鸣音及音。肺部X线检查可见纹理增多,可有斑点影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3. 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4. 白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常>20%,直接计数常为中、重度增高。骨髓检查嗜酸粒细胞增多,以中、晚幼阶段为主,余无异常改变。
    5. 痰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大便中可发现寄生虫卵。
    6. 冷凝集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7. 卡巴肿或海群生治疗效果良好。
  2. 过敏性肺炎 是蠕蚴移行至肺或其他抗原引起的肺部过敏反应。可有低热、轻微咳嗽、乏力或无症状;痰中嗜酸粒细胞增多;肺部X线检查有密度低的游走性片状阴影,不需特殊治疗常于数日至半个月自行消失;血中嗜酸粒细胞多为中度增加,多于数周内恢复正常;泼尼松及驱虫治疗有良效。
  3. 流行性暴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又称传染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可能与急性大量蛔虫感染或病毒、霉菌等引起过敏反应有关。特点为起病急、呈流行性、病程短;发热及胸痛显著,呈痉挛性咳喘,夜间加重;海群生及泼尼松治疗对蛔蚴引起者有效。
  4. 嗜酸粒细胞淋巴肉芽肿:病因不明,可能与过敏性反应有关,以男性多见。临床上肉芽肿块好发于淋巴结或(和)颌面、颈部、上臂软组织,柔韧如软橡胶,尾部皮肤干粗可有色素沉着及瘙痒,肿块增长缓慢,可伴发热及乏力等;白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增高,骨髓显示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加;肉芽肿块病理检查见高度淋巴组织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出现增生型淋巴滤泡;对放射线及激素治疗敏感,仅用激素治疗者易复发。
  5.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哮喘症:系由蛔虫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程可达数年。特点为喘息,夜间加重,阵发呛咳,双肺哮鸣音;可伴荨麻疹;血嗜酸粒细胞增高,鼻咽分泌物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驱蛔及抗过敏药物治疗有显著效果。

bubble_chart 治疗措施

(一)病因治疗

驱虫,治疗感染性及过敏性疾病等。

(二)一般原因不明又缺乏临床表现的轻症病例,无需特殊治疗,可予随访。当有持续重度增高时,可选用下述药物治疗。

  1. 卡巴胂8mg/(kg﹒d),分2~3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于10天后再服一疗程。适用于治疗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有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
  2. 海群生4~6mg/(kg﹒d),分2~3次口服,连服7~14天,或12~15mg/(kg﹒d),分3次口服,连服4~5天。适用于治疗蝴虫移行症、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流行性暴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及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
  3. 泼尼松可用于重症过敏性肺炎、流行性暴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1~1.5mg/(kg﹒d),口服,约用2周,病情好转后渐减量,维持4~6周。反复发作者可延长疗程。
(三)对症治疗。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