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创伤性口炎 |
别名 | traumatic stomatitis |
创伤性口炎(traumatic stomatitis)是由机械性、化学性、物理性等因素造成口腔粘膜损伤所致的非特异性急、慢性炎症。
bubble_chart 病因学
一、创伤性溃疡
机械性刺激因素对口腔粘膜的损伤,最常见为形成创伤性溃疡(traumatic ulcer),溃疡特点可因损伤的性质、溃疡的持续时间长短、溃疡的部位和是否有继发感染而不同。
儿童乳牙的慢性尖周炎,当牙槽骨已遭受破坏,再加以恒牙萌出时的压力,有时可使乳牙根尖部由牙槽骨的破坏部位穿破牙龈表面溃疡面而暴露在口腔内,形成对粘膜的刺激,引起褥疮性溃疡。牙根尖往往直插入溃疡当中,此种情况以上唇及颊部多见。
因为形成褥疮性溃疡的刺激是缓和而长期的,故溃疡表面多为炎性肉芽组织而缺少神经纤维,故疼痛不很明显,但有继发感染时疼痛可加重。
2.增殖性病损(hyperplastic lesion)
多见于老年人,由于义齿的基板边缘不合适引起的长期而缓和的慢性刺激使组织产生增殖性炎症病变。粘膜呈坚韧的肉芽肿性增生,有时伴有小溃疡面,有时仅有炎症性增生而无溃疡面。患者一般无明显的疼痛症状。
3.急性损伤病损
多引起口腔粘膜撕裂伤或擦伤,如小儿常将异物伸入口内,在奔跑时不慎跌跤,异物易刺伤粘膜引起擦伤和软组织撕裂伤。咬伤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创伤,常发生于舌、颊或唇,一般多只引起小溃疡。一种罕见的咬伤见于癫痫患者发病时可咬伤舌而成较大溃疡,重者可引起组织缺损。
5.Bednar口疮
婴儿上腭粘膜较薄,尤其在翼钩处,在较硬的橡皮奶嘴或其他异物的摩擦压迫下,可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浅溃疡。
二、粘膜血疱
临床上常因脆、硬食物的摩擦或不慎咬伤而引起口腔粘膜形成血疱(mucosal hematoma)。好发于软腭、咽旁、颊、舌和口角粘膜。患者在咀嚼时突感局部异常感或剧痛,张口即可见到此处粘膜有血疱,为紫红色、疱壁薄、大小约1~3cm,大疱可迅速破损而出血,破后疱膜覆蓋其上,以后疱膜坏死、脱落而呈一边缘清楚的鲜红色糜烂面,上有少量分泌物,周围粘膜充血,患者感烧灼样疼痛,说话、进食时疼痛加重,病程历时7~14d而愈合。小血疱不易破,如将疱中血液吸出,且无继发感染时,1~2d即可愈合。
三、化学性灼伤
腐蚀性化学药物主要引起粘膜组织蛋白的凝固,组织坏死,病损表面形成一层白色坏死的薄膜,如拭去即露出出血的红色糜烂面,自觉疼痛。封三氧化二砷失活牙髓时,如暂时水门汀封闭不严,而使砷剂溢出,不但损及牙龈及邻近粘膜呈灰褐色组织坏死,更有甚者可使牙槽骨坏死。
四、热灼伤
轻度烫伤仅见粘膜发红,有轻微疼痛或麻木感,并不形成糜烂或溃疡。但热损伤严重时可形成水疱,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疼痛明显。
创伤性口炎虽因刺激因素和病损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但多数原因明确,故诊断不难。
1.有损伤史,或病损的相应部位有明显的刺激因素存在。
2.病损的特点与刺激因素相一致。
3.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病损即愈合,慢性长期不愈的溃疡,去除刺激后仍不愈合者,或溃疡较深大、基底较硬者,应作活体组织检查与癌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