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品種來源 本品為苦木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鴉膽子的成熟種子。主產於廣西、廣東等省。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去殼取仁。
bubble_chart 性味歸經
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
bubble_chart 功效
清熱解毒,治痢截瘧,腐蝕贅疣。
bubble_chart 主治
- 用於熱毒血痢,冷積久痢。本品苦寒,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涼血止痢,故可用治熱毒血痢,便下膿血,裡急後重等癥。可單用,如《醫學衷中參西錄》單用本品去皮20~50粒,白糖水送服,治療熱性赤痢及二便因熱下血者。根據前人用本品治療冷積久痢的經驗,近代臨床用於治療阿米巴痢疾,採取口服與灌腸並用的方法。
- 用於各型瘧疾。本品苦寒,入肝經,能清肝膽濕熱,有殺蟲截瘧之功,對各種類型的瘧疾均可應用,尤以間日瘧及三日瘧效果較好,對惡性瘧疾也有效。
- 用於雞眼贅疣。本品外用有腐蝕作用。用鴉膽子仁搗爛塗敷患處,或用鴉膽子油及90%鴉膽子油膏局部外敷。注意用膠布保護好周圍正常皮膚,以防止對正常皮膚的刺激。
bubble_chart 文獻別錄
- 《本草綱目拾遺》:「治冷痢久瀉,外無煩熱燥擾,內無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無裡急後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長。」
-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極苦,性涼,為涼血解毒之要藥。善治熱痢赤痢,二便因熱下血,最能清血中之熱及腸中之熱,防腐生肌,誠有奇效。」
bubble_chart 用法用量
10~30粒。內服,不宜入煎劑,以乾龍眼肉或膠囊吞服,亦可壓去油劑製成小丸、片劑服。外用適量。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本品對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不宜多用久服。胃腸出血及肝、腎病患者,應忌用或慎用。
bubble_chart 現代藥理 本品含生物鹼(鴉膽子鹼、鴉膽寧等)、酣類(鴉膽靈、鴉膽子甙等)、酸性成份、鴉膽子油等。
鴉膽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對阿米巴原蟲、瘧原蟲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對鞭蟲、蛔蟲、絛蟲及陰道滴蟲等也有驅殺作用,並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有抗瘧、抗腫瘤作用;對贅疣細胞可使細胞核固縮,細胞壞死,脫落。臨床應用鴉膽子的毒性反應發生率較高,由於其所含的揮發油有較強的刺激性所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