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品種來源 為長臂蝦科動物青蝦等多種淡水蝦的全體或肉。大陸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bubble_chart 性味歸經
甘,溫。
- 《食療本草》:平。
- 《綱目》:甘,溫,有小毒。
- 《醫林纂要》:甘鹹,溫。
入肝,腎經。
- 《本草求真》:入心、肝、肺。
- 《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
bubble_chart 功效
補腎壯陽,通乳,托毒。
bubble_chart 主治
治陽痿,乳汁不下,丹毒,癰疽,臁瘡。
bubble_chart 文獻別錄
- 孟詵:小兒患赤白游腫,搗碎敷之。
- 《本草拾遺》:主五野雞病。
- 《綱目》:作羹,治鱉瘕,托痘瘡,下乳汁,法制壯陽道,煮汁吐風痰,搗膏敷蟲疽。
- 《食物宜忌》:治疣去癬。
bubble_chart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食。外用:搗敷或焙乾研末撒。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食療本草》:「動風,發瘡疥。」
bubble_chart 選方
- 補腎興陽:蝦米一斤,蛤蚧二枚,茴香、蜀椒各四兩,並以青鹽化酒炙炒,以木香粗末一兩,和勻,乘熱收新瓶中密封,每服一匙,空心鹽酒嚼下。(《綱目》)
- 宣吐風痰:連殼蝦半斤,入蔥、姜、醬煮汁,先吃蝦後吃汁,緊束肚腹,以翎探引取吐。(《綱目》)
- 治無乳及乳病:鮮蝦米一斤,取淨肉搗爛,黃酒熱服,少時乳至,再用豬蹄湯飲之,一日幾次,其乳如泉。(《綱目拾遺》蝦米酒)
- 治癰疽腫毒:蝦,新瓦上焙乾研末摻患處。(《泉州本草》)
- 治血風臁瘡:生蝦、黃丹,搗和貼之,日一換。(《瀕湖集簡方》)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