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藥名苦楝子
別名川楝子, 金鈴子
科屬楝科
bubble_chart 品種來源

本品為楝科落葉喬木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 或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的成熟果實。中國南方各地均產,以四川產者為佳。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生用成炒用。用時打碎。

bubble_chart 性味歸經

苦,寒。有小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

bubble_chart 功效

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bubble_chart 主治

  1. 用於肝鬱化火所致諸痛證。本品苦寒降泄,能清肝火、泄鬱熱、行氣止痛。每與玄胡索同用,加金鈴子散。此外,凡肝胃不和之脇肋作痛及疝痛等屬肝經有熱,均可用本品,多與柴胡白芍枳實等同用。
  2. 用於蟲積腹痛。本品既能驅蟲,又能止痛,每與檳榔使君子等同用。此外,以本品焙黃研末,製為軟膏塗敷,可用治頭癬。

bubble_chart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溫病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2. 《本草綱目》:「治諸疝、蟲、痔。」

bubble_chart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炒用寒性減低。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本品有毒,並有蓄積性,不宜過量或持續服用。

中毒症狀:

  • 常規用量中毒︰可能有頭暈、頭痛、嗜睡、噁心、嘔吐、腹痛或皮膚瘙癢等副作用,約10小時後可自行消失。
  • 內服過量急性中毒︰成人一次服食6~8個即可引起,主要為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視力障礙、胃及小腸炎症、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內臟出血、血壓下降、呼吸循環衰竭,甚至死亡。

bubble_chart 現代藥理

本品含川楝素、楝樹鹼、山奈醇及脂肪油等。本品所合川楝素對豬蛔蟲、蚯蚓、水蛭等有明顯的殺滅作用;能興奮腸管平滑肌,使其張力和收縮力增加。川楝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