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念 寒滯肝脈證,是指寒邪內侵肝經致疏泄失常、氣血凝滯,而以少腹寒凝氣滯疼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腹脹痛,牽引睪丸墜痛,甚則陰囊收縮,得熱痛緩,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小便清長,女子帶下清冷,痛經,舌苔白滑,脈沉弦或沉緊而遲等。
寒滯肝脈證常見於「疝氣」、「腹痛」、「痛經」等疾病中。
本證應與「寒邪犯胃證」、「肝陽虛證」相鑑別。
bubble_chart 鑑別處理
寒滯肝脈證,因感寒有輕重之異,秉賦有強弱之分,病變部位有上下之別,所以在不同疾病中的臨床表現各具特點,治法也不盡相同,當加辨析。
- 如疝氣病中出現寒滯肝脈證,輕者僅見少腹牽引睪丸墜脹疼痛,痛勢悠悠,病位以少腹為主,伴有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脈沉弦等,因寒邪較輕,氣機阻滯不甚,治宜暖肝散寒,溫通並用,方選暖肝煎(《景岳全書》);重者少腹陣痛繞臍,甚或絞痛,疼痛牽掣睪丸,伴有惡寒汗出,手足厥冷,脈弦緊等,因陰塞內結,陽氣衰微,治宜散寒止痛,方選大烏頭煎(《金匱要略》)。
- 腹痛病中出現寒滯肝脈證,亦以少腹疼痛為主,但痛勢可波及全腹和兩脇,且有拘急感,與疝氣痛引睪丸有別,治宜疏肝理氣,溫散結合,方選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
- 婦人痛經病中出現寒滯肝脈證,臨床表現為少腹疼痛,多在行經之前,經色黑而清稀,四肢清冷,得溫痛減,帶下淋漓,舌淡苔白膩,脈細沉,治宜溫經理氣,散寒止痛,方選溫經湯(《金匱要略》)加滅。
寒滯肝脈證雖可見於不同的疾病,但寒邪凝滯肝之絡脈為其共同的病機,故本證好發於陽氣不足,陰寒內盛之人,因陽虛生內寒,寒凝則痛。
在病機演變過程中常有兩極情況,一是由於寒邪外犯,肝經氣機阻滯,表現以邪實為主,一是由於素體陽虛,陰寒內盛,寒凝肝脈,表現以虛寒為主。
但應當指出,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寒凝亦可化熱,寒凝脈痺,亦可血瘀,這些兼證,不可不辨。
bubble_chart 類證鑑別 - 寒邪犯胃證與寒滯肝脈證:寒為陰邪,主凝斂收引,故寒凝氣滯必致疼痛,疼痛為兩證的共同症狀。但寒邪犯胃證,係因胃受寒邪,和降失司,濁陰之氣挾痰涎上逆所致,臨床可見脘部疼痛,乾嘔,吐涎洙等症;而寒滯肝脈,則是因厥陰之脈,「循少腹,過陰器」,「布兩脇」,其疼痛常在少腹,甚者痛引睪丸,或掣引兩脇。可見兩證疼痛部位不同。
- 肝陽虛證與寒滯肝脈證: 「肝虛則生寒」(《聖惠力》),肝陽虛證係因虛致寒,屬虛寒,寒滯肝脈證因寒為病,偏於實寒,一虛-實,性質不同。兩者雖均可見少腹或腹部疼痛及不同程度的「寒象」,但肝陽虛證的疼痛,其痛悠悠,喜溫喜按,並兼有精神悒悒不樂,頭痛目眩,胸脅滿痛,懶言,善太息,神疲氣短,肢冷便溏,舌淡,脈虛弦等陽虛之徵;而寒滯肝脈證的疼痛常局限於少腹,且呈陣發性,痛勢由輕而重,並以攻撐脹急為特點。前者重在溫養肝陽,後者則重在溫散肝寒。
bubble_chart 文獻別錄
- 《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脇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 《筆花醫鏡》:「肝寒之症,脈左關必沉遲,其症為小腹痛,為疝瘕,為囊縮,為寒熱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