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非何杰金淋巴瘤 |
別名 | 非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肉瘤, 淋巴網狀細胞肉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肉瘤與網狀細胞肉瘤)是一組具有不同的組織學變化、起病部位和臨床所見的淋巴瘤。此組淋巴瘤在臨床症狀、病理、擴散方式和對治療的反應等方面都不同於霍奇金病,與成人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在細胞分化方面也不同,多為分化極差的瘤細胞,在診斷時早期常已廣泛擴散。控制原發病的發展比較困難,療效較差。近年來由於放療和聯合化療的進展,預後已有所改善。兒童時期非霍奇金淋巴瘤較霍奇金病多見,平均年齡比急性白血病高,男性發病高於女性,約3︰1。
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
病變部淋巴結腫大,包膜早期尚完整,以後由於腫瘤浸潤,正常結構消失。瘤細胞突破淋巴結的包膜,浸潤到周圍的脂肪及結締組織。淋巴結內纖維增生,有時可見出血與壞死。
過去根據受累淋巴結內的主林細胞分為淋巴肉瘤和網狀細胞瘤兩大類。近年來,根據鏡下和免疫觀察,國際上常用的有以下三種分類(表1)。
我國1982年全國淋巴瘤研究座談會討論的分型如下:
B細胞系淋巴瘤
1.B小淋巴細胞型淋巴瘤
2.漿細胞樣淋巴細胞型淋巴瘤
3.(大、小)核裂細胞型淋巴瘤
4.混合細胞型淋巴瘤
5.大無核型細胞型淋巴瘤
6.B免疫母細胞型淋巴瘤
7.漿細胞型淋巴瘤
8.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
T細胞系淋巴瘤
1.淋巴母細胞型淋巴瘤
2.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樣T淋巴瘤
3.T免疫母細胞肉瘤
4.透明細胞型淋巴瘤
5.多形細胞型淋巴瘤
6.蕈樣黴菌病-Sezary綜合徵-皮膚T細胞淋巴瘤
7.T小淋巴型淋巴瘤
8.單核細胞型T淋巴瘤
組織細胞肉瘤不能分型的洒巴瘤
Rapport分型對於兒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預後指導意義不大,因為兒童非何杰金淋巴瘤絕大多數屬於分化較差的淋巴細胞瀰散型,而預後最好的混合結節型在兒童時期極少見。根據近代免疫學概念,淋巴細胞可分為T、B及U即不定型(undifforentiated)細胞三種。源於縱隔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E玫瑰花試驗多呈陽性,可能來源於T細胞;而源於腹腔的可能來源於B細胞。Rapport分型根據Dorfman細胞形態分型,曲核淋巴細胞是分化差的原淋巴細胞,絕大多數來源於T細胞。組織細胞型或大洒巴樣細胞多屬於B細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起源於淋巴結或淋巴結以外的部位,大約80%原發於淋巴組織,約20%起源於淋巴組織以外的部位,如皮膚、乳腺、眼眶、腮腺、骨骼或卵巢等部位,胃腸道的淋巴瘤我起源於該處的淋糾組織。
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起病早期即經血循環或經淋巴管擴散,約有50%的病人有骨髓浸潤。原發於縱隔淋巴結的,幾乎100%擴散至骨髓,併發展為淋巴細胞白血病。出現淋巴懷白血病的病人中約1/3以上發生腦膜浸潤,但不併發白血病的病人則不出現腦膜病變。發生腦膜浸潤的80~90%來源於T淋巴細胞,此外,T淋巴細胞淋巴瘤亦常發生睪丸浸潤。
症狀因腫瘤的部位和擴散程度而異。一般好發於頸部、縱隔、腑窩和腸繫膜。常見無原因的頸或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無痛感,亦無壓痛,觸之硬韌,彼此不粘連。病情發展迅速,於1~2周內淋巴結逐漸增大,晚期常粘結成一巨大腫塊。在局部淋巴結增大的同時即可擴散分佈。引起扁桃體、增殖體、鼻竇等組織的淋巴組織浸潤,并侵犯淋巴結周圍組織或眼眶、乳房、皮膚和骨骼等部位。
![]() | 頂新製油 大絕韻 木崗雞蛋 每日C 味全 貝納頌 大醇豆 LCA506 36法郎 Jagabee加卡比薯條 康師傅 順胜實業 頂伸貿易 正義 統一眼鏡 應宏科技 台灣之星 德克士 崑山帆宏 福滿家(廣州市) 全家(中國) |
除局部症狀外,全身症狀尚有發熱、無力、厭食和體重減輕。由於腫瘤迅速擴散至身體各部位,多有肝脾腫大,右有中樞神經系統浸潤,可出現顱壓增高症狀,并可侵犯顱神經,尤以面神經症狀最常見。廣泛的骨髓侵犯在兒童非霍奇金淋巴瘤較霍奇金病多見。可導致貧血、血小板減少和中性粒細胞減少。
併發白血病的多為分化較差的淋巴細胞型,相當於舊分型的淋巴肉瘤,多為原發於縱隔淋巴結的T細胞型,而組織細胞型和Burkitt型則很少併發白血病。
Burkitt型淋巴瘤雖多見於非洲,但在世界各地都有散發病例,我國亦有發現,其特點是多有頜骨病變。常因鼻涕中帶血和面部腫脹而至五官科就診,同時有腹部膨大、偏癱或其他淋巴結外腫瘤。但很少侵犯脾、縱隔淋巴結或周圍淋巴結。尚有10%以上的兒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為未分化細胞型,其形態、染色與Bukitt型淋巴很相似,但細胞大小與後者不同,可歸類於未分化細胞非Burkitt型。
臨床分期同霍奇金淋巴瘤,但分期的意義不大,因病情進展迅速,早期即可全身擴散。凡有骨髓或中樞神經系統侵犯的應劃分Ⅳ期。
這類腫瘤的診斷主要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短期迅速增長的病史和病理活檢來證實。縱隔淋巴瘤用X線檢查,可見腫瘤陰影位於中央,向兩側發展,當其壓迫氣管造成呼吸道梗阻時,可立即進行放療若腫瘤縮小,對診斷亦有幫助,胸水或腹水中檢查出瘤細胞亦有助於診斷。
未合併白血病或無骨髓侵犯者,血像一般正常。有廣泛浸潤者,血漿尿酸和乳酸脫氫酶增高。凡有條件的應做T與B細胞分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化療為主,可採用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方案,如COAP方案即長春新鹼每次1~2mg/m2第1,8,15,22天靜推;強的松40~60mg/m2/d口服;環磷酰胺600mg/m2,第1天;阿黴素30~40mg/m2第1天靜注或第21天重複1次,也可將阿黴素換成柔紅黴素或去甲氧柔紅黴素(每次10mg/m2,連用2~3次)。左旋門冬酰胺酶10.000IU(m2﹒d)靜點或肌肉注射,連用10天,對Ⅲ~Ⅳ期病人,尤其合併骨髓浸潤的病例效果尤佳。此外尚可以博來黴素、6胇基嘌呤交替應用。
近年來國外推荐使用大劑量氨甲蝶呤(HD-MTX)每次3~7.5g/m2治療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應用時需用甲酰四氫葉酸鈣解救,同時應鹼化尿液,保證充足的液量。該法對減少中樞神經系統及睪丸、卵巢的併發症起重要作用。
新藥的應用:①表阿黴素(epirnbicin)和吡喃阿黴素(THP-ADM):抗瘤譜和細胞毒性同阿黴素,但對心臟毒性比阿黴素小,脫髮、胃腸道反應也輕,主要為骨髓抑制。價格較貴;②威猛(VM26):為鬼臼類的抗腫瘤藥,劑量每次100~150mg/m2靜點,與其同類的還有足葉乙甙(VP16),二者可單用或與阿糖胞苷、環磷酰胺等聯合應用,主要的副作用為骨髓抑制;③此外還有米托蒽醌(mitoxantrone)、阿克拉黴素(aclacinomycin)。
放療應用的範圍較小,只限於少數病變局限在某一部位者或由於腫物壓迫引起一些嚴重的症狀,可用聞療緩解,而Ⅲ、Ⅳ期病變廣泛者放療一般在化療後進行。
手術對非霍奇金淋巴瘤僅起診斷作用,對原發於腹腔的腫大淋巴結和/或伴內臟浸潤,有壓迫症者一般先化療使瘤體縮小,再行手術摘除,術後仍應繼續化療。
化療一般應持續1.5~2年,合併白血病者應延長至3年或更長,主要取決於病期和病理分裂。
自身骨髓移植是治療除合併白血病的晚期淋巴瘤的一個很好手段,可大大增加化療和放療的劑量,對難治的惡性淋巴瘤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異基因骨髓移植效果雖好,但配困難。加之排異反應和價格昂貴,在兒科難以開展。
免疫治療: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為免疫治療帶來轉機,生物反應調節(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理論的提出,傳統的腫瘤免疫治療理論與實踐,建立了手術、放療及化療以外的腫瘤第四代治療方程式,即腫瘤的生物治療。干擾素(inferferon,INF),相繼在臨床單獨或聯合應用,為腫瘤的治療開闢了新的前景。
由於小兒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為分化較差的淋巴細胞瀰散型,故預後較差,經過聯合化療約有50%可得到較長時期的緩解。經過合理治療,復發的多在6個月以內,若緩解1年以上則較少復發。原發於縱隔和腹部有巨大瘤塊的病例預後皆不佳。
須與橫紋肌肉瘤、尤文骨肉瘤、成神經細胞瘤、霍奇金病以及淋巴結的其他良性或惡性腫瘤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