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視盤炎 |
別名 | papillitis |
視盤炎(papillitis)係指視盤局部的炎症,多發生在兒童或青壯年,以雙眼多見,預後較好。
bubble_chart 病因學
常見於全身性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如腦膜炎、流行性感冒、麻疹、傷寒、腮腺炎、結核、梅毒等。也可繼發於眼眶、鼻竇、牙齒等炎症。國內特發性者占1/2左右,認為與過敏變態反應有關。兒童常見由於上呼吸道感染。
視力急劇下降,短期(2~5日)可至黑蒙,亦有視力減退不明顯者。早期(1~2日)有前額疼痛,眼球及眼眶深部痛,眼球運動時有牽引痛。很少超過10~14日,否則診斷應重新考慮。1~4周內視力常開始恢復,可持續至7個月,48%可改善。瞳孔常散大,直接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間接對光反應存在。用紅外瞳孔儀檢查更可客觀且有定量價值。瞳孔週期時間潛伏期明顯延長。眼底檢查視盤充血,輕度隆起,邊緣不清,篩板模糊及生理凹陷消失,視盤周圍網膜水腫呈放射狀條紋,視盤表面及邊緣有小出血,視網膜靜脈怒張彎曲及加鞘。視網膜水腫波及黃斑時,同時有出血及滲出物發生,則稱視神經視網膜炎。4~6周後視盤可發生繼發性萎縮。
根據視力、眼底及視野等一般不難診斷,但應和視盤水腫等鑒別(表1)。色覺檢查有一定輔助診斷意義,對於觀察病情判斷治療效果等,亦有價值,色覺障礙可隨病情好轉而好轉。對比敏感度測定,視透發電位等均有一定診斷價值。為了排除壓迫性視神經病變的可能性,必要時應行砂顱X線或CT等檢查。視力正常的視神經炎,應注意檢查玻璃體有無細胞、神經纖維束視野缺損及Marcus-Gunn瞳孔現象。如發現視網膜靜脈加鞘,又有玻璃體內細胞,結節病及多發性硬化等全身系統疾病必須懷疑。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尋找病因,清除病灶。既往對扁桃體炎、齲齒、鼻竇炎等較為重視,近年來有疏忽現象,仍應常規檢查。及時應用促皮質素或皮質類固醇,開始以大劑量靜脈點滴為主,有效後可逐漸減量,然後再改用口服。近年來提倡用球旁及球後注射水溶液的皮質類固醇,認為既有效又可防止或減輕副作用。早年應用異性蛋白髮熱療法,現已不用,有人認為應用皮質類固醇無效時可試用。抗生素的應用依其有無感染性炎症而決定,不必常規應用,重症者仍應給予,以防視神經不可逆的改變。其他神經營養類藥物如維生素B1、B12、ATP、輔酶A等均可應用。血管擴張藥及活血化瘀藥如複方丹參、維腦路通等,可口服或靜脈點滴。此外,細胞色素C、胸二磷膽鹼等均有一定效果。
表1 視神經病變鑒別表
視神經乳頭炎 | 視盤水腫 | 缺血性視盤病變 | 視盤血管炎Ⅰ型 | 假性視盤類 | |
原因 | 局部炎症、全身疾病、中毒等 | 顱內壓增高,多見顱內占位性病變 | 供應視盤後睫狀動脈發生循環障礙,引起視盤的急性缺血,缺氧所致 | 不明多認為屬非特異性炎症 | 先天性發育異常多見於遠視 |
眼別 | 多單眼 | 多雙眼、患側列重 | 雙側,可先後發生 | 多單眼 | 雙眼 |
早期視力 | 急劇明顯減退 | 正常 | 正常或輕度減退,顳動脈炎所致可突然減退 | 正常或輕度下降 | 正常或不良 |
視盤隆起高度 | 低於3D | 3D以上 | 低於3D,貧血性水腫或呈視盤局限性色淡 | 一般小於3D | 不隆起,僅有乳頭邊緣不清 |
視盤周圍出血滲出物 | 較少 | 較多 | 輕度 | 較少 | 無 |
視網膜血管 | 靜脈無或輕度怒張 | 動脈較細,小靜脈高度怒張 | 動脈細小狹窄,或有動脈硬化跡象 | 靜脈迂曲擴張,動脈可稍細 | 動靜脈均可輕度擴張 |
視野 | 早期即有中心暗點,周邊視野向心縮小,色視野缺損更為明顯 | 早期生理盲點擴大,晚期周邊視野向心理縮小 | 半盲或神經纖維束型缺損與生理盲點相連 | 可有生理盲點擴大及其相應改變 | 無 |
視視萎縮 | 晚期發生 | 晚期發生 | 局限性視神經萎縮 | 一般不好於,亦可輕度視盤色淡 | 無 |
預後 | 一般均較好 | 根據不同病因決定。顱內腫瘤早期手術,效果好 | 較好 | 好 | 可配鏡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