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兒最多見,占兒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發年齡為5~12歲。早期處理不當易發生缺血性攣縮,晚期可出現肘內翻等畸形。
bubble_chart 病因學
1、伸直型
最多見,占90%以上。跌倒時肘關節處於半屈曲位或伸直位,手掌著地,暴力沿前臂傳導至肱骨下端,將肱骨髁推向後方,而重力將肱骨幹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線由前下斜向後上方,骨折遠端向後上移位,近端向前下移位,嚴重時可損傷正中神經和肱動脈。按骨折的側方移位情況,又可分為尺偏型和橈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內翻發生率可高達74%。
2、屈曲型
較少見,約占5%。肘關節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後下方向前上方撞擊尺骨鷹嘴,髁上骨折後遠端向前移位,骨折線由後下斜向前上方。
bubble_chart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X 線片可確定診斷及骨折類上臂短縮、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縮型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1、青枝骨折
骨折端無移位,若前傾角消失,不需復位;前傾角增大,在臂叢麻醉或全麻下,輕柔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叢或全麻下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復位的要點為:先縱向牽引糾正重疊移位,再側方擠壓糾正側方移位,最後糾正前後移位。橈側側方移位不必完全糾正,尺側側方移位應矯枉過正,以避免發生肘內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小於900屈曲位,以骨折穩定又不影響手部循環為度。若屈曲位影響循環,稍伸直後骨折又不穩定,可在電視Х線機透視下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適當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牽引治療,消腫後再石膏固定。
3、牽引治療
適用於骨折超過24~48h,軟組織嚴重腫脹,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復位,或復位後骨折不穩定。
4、開放復位
適用於手法復位失敗者;開放性骨折;骨折合併血管損傷者;骨不連;骨折畸形連接或肘內、外翻畸形嚴重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5、骨折合併神經損傷
先復位固定骨折,觀察1~3個月,若無恢復則行神經探查鬆解或修復術。
6、缺血性攣縮
關鍵是早期診斷和預防。對出現5「P」徵者,首先復位骨折、解除壓迫因素。仍無改善者,即應早期探查、修復血管,必要時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bubble_chart 併發症
缺血性攣縮
bubble_chart 鑑別
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鑒別要點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肘關節可部分活動
肘後三角無變化
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彈性固定
肘後三角有變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