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Ephelis,Ephelides,Freckles |
bubble_chart 概述 雀斑(Ephelis, Ephelides, Freckles)是常見於面部較小的黃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著斑點,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尤以夏季重,病變的發展與日曝有關。
bubble_chart 病因學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在一家數代中可連續地在同樣部位發生相同式樣的雀斑。
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
基底細胞層的黑色素增多,而黑素細胞的數目不增加,病損處這黑素細胞較鄰近正常皮膚的黑素細胞多巴染色強陽性,黑素細胞大,樹枝狀突長。在雀斑中的黑素細胞數目多,常呈棒狀。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雀斑多見於女性,兒童期出現,往往6~7歲以後開始出現,至青春期最明顯。每於夏季時,日曝皮損加重,冬季減輕。
皮損為淡黃色,黃褐色或褐色斑點,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如針尖至粒大小。斑點不融合,無自覺症狀,見於皮膚暴露部位,對稱發生,尤以面部多發,見於鼻、兩頰、手背和軀幹上部,但手掌、足底及粘膜沒有這種損害。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1.一般治療 避免或減少日曝,夏季外出可用遮光劑外擦,如2~5%二氧化鈦霜,5%對氨基苯甲酸軟膏。
2.脫色療法 常用3%氫醌霜,10%白降汞軟膏局部外用,堅持治療方可有效。
3.腐蝕療法 如1~2%升汞酒精、水晶膏等。但此法局部外用須謹慎密切觀察,以免引起大面積剝脫。
4.電灼術 即用電壓較高、電流強度較小的高頻電流燒毀病理組織的治療方法。將針狀治療電極距離病損2~3mm放電,發出電火花破壞表淺組織時稱電灼法。雀斑也可應用此法治療。
bubble_chart 鑑別
應與雀斑樣痣鑒別,雀斑樣痣出現較早,在1~2歲時開始出現,皮損密佈在頸部、胸部或其他部位,但常一側,病損處膚色較黑,冬季不消退,顏色深淺不受陽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