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述 大疱性類天疱瘡是以形成表皮下水疱為特徵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及發病機理不清楚。患者血循環中存在抗表皮基底膜帶抗體,多屬IgG抗體。本病多發於老年人及小兒,無性別差別。病程呈慢性過程,小兒患者可於數年後自然緩解,但成人患病多不能自然緩解。氨苯楓、皮質激素對本病有效,小兒及大多數成年患者預後良好,體內合併惡性腫瘤者預後不良。病死者主要死於藥物的併發症及合併體內惡性腫瘤。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 基本損害為皮膚出現緊張性、漿液性水疱、大疱。豆大至核桃大不等。疱壁厚不易擦破,尼氏徵陰性,疱破後糜爛面滲液少,易癒合。水疱可自行吸收,乾涸,但原處可反覆出現水疱或此消彼發。癒合後可有色素沈著,但無瘢痕形成;
- 皮損主要分佈於四肢屈側、腹股溝、腋窩及腰部等處,嚴重者可泛發全身;
- 多無口腔粘膜損害;
- 可有瘙癢、灼熱感,但一般無全身症狀。
bubble_chart 診斷
- 老年人或小兒發病;
- 皮損為緊張性水疱、大疱,尼氏徵陰性,糜爛面易癒合;
- 皮損主要分佈於四肢屈側、腹股溝、腋窩、腰部;
- 組織病理示表皮下水疱。直接免疫螢光檢查示表皮基底膜帶處有IgG,和(或)補體C3沉積。間接免疫螢光可檢出血循環中有抗表皮基底膜帶抗體(主要為IgG)。鹽裂皮膚直接免疫螢光示免疫複合物沉積於水疱表皮側。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
- 老年患者要排除體內惡性腫瘤;
- 可選用氨苯楓或激素控制病情,病情緩解後,要維持治療。
- 皮損按外用藥原則對症處理。
用藥原則
- 類天泡瘡多使用氨苯楓或激素治療,輕症者可試用雷公藤製劑。
- 對激素敏感者可聯用免疫抑制劑。
- 療效不好者要警惕合併體內惡性腫瘤。
bubble_chart 治癒標準
- 治癒:皮損消退、糜爛面癒合,無新發皮疹;
- 好轉:水胞部分吸收,糜爛面滲出減少,無新發水胞;
- 未癒:仍有新發水胞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