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胰腺囊腫 |
別名 | pancreatic cyst |
胰腺囊腫(pancreatic cyst)包括真性囊腫、假性囊腫和囊性腫瘤。真性囊腫有先天性單純囊腫、多囊病、皮樣囊腫、瀦留囊腫等,囊腫內壁覆有上皮。囊性腫瘤有囊性腺瘤和囊性癌。假性囊腫的囊壁為纖維組織構成,不覆有上皮組織,臨床上胰腺囊腫以假性囊腫最多見。這裡僅介紹胰腺假性囊腫。
bubble_chart 病因學
胰腺假性囊腫是外溢的血液和胰液進入胰周組織,或於少見的情況下進入小網膜囊內發生包裹形成的囊腫。假性囊腫與真性囊腫的差別在於後者發生於胰腺組織,囊腫在胰腺內,囊內層為腺管或腺泡上皮細胞組成;而前者是胰腺周圍組織形成囊壁將積液包囊形成的囊腫,囊壁內沒有上皮細胞,故名為假性囊腫。
大約75%的假性囊腫病例由急性胰腺炎所致,約20%病例發生在胰腺外傷後,5%病例由胰癌所致。有一組報告32例假性囊腫,其中20例發生於急性胰腺炎後,3例發生在腹部外傷後,另8例無明確的病因,另1例由於胰腺纖維肉瘤壓迫後形成。發生在急性胰腺炎後的20例中,出現囊腫的最早是在發病後一週,最晚是發病後2年,多數是在發病後3~4週期間。
含有多種消化酶的胰液自壞死的胰腺組織滲出至胰腺周圍腹膜後間隙,引起炎性反應和纖維素沉著,經一週至數周後形成纖維包膜,後腹膜構成囊腫的前壁。或者胰液直接滲入小網膜囊內,Winslow孔往往由於炎症而封閉,囊腫則在小網膜內形成。有時胰液沿著組織間隙進入其他部位形成特殊部位的囊腫,如縱隔內、脾內、腎內及鼠蹊部的假性胰腺囊腫等。
Howard和Jorden根據囊腫形成的病因,將胰腺囊腫分為:(1)炎症後假性囊腫:見於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2)外傷後假性囊腫:見於鈍性外傷、穿透性外傷或手術外傷。(3)腫瘤所致假性囊腫。(4)寄生蟲性假性囊腫:蛔蟲或包囊蟲引起。(5)特發性或原因不明性。
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胰腺炎症或外傷等引起胰腺壞死物、胰液及血液等積聚於胰腺周圍、大網膜及胃等處以及小網膜內,可刺激周圍組織,使結締組織增生,如未化膿感染,可形成一纖維性囊壁。動物實驗顯示假囊腫壁形成需4周,在人體至少需6周。典型的假性囊腫與主胰管相交通,這種胰腺囊腫因囊內有胰液的分泌壓力,可不斷地向四周擴大,并持續存在。
假性胰腺囊腫約80%為單發大小不一,一般直徑15cm左右,小的不到3cm,大者有報導其容量達5000ml。囊內液體呈鹼性,有蛋白質、粘液、膽固醇及紅細胞等。其色澤也不一,可為澄清黃色液,也可呈巧克力樣稠濁液,雖然澱粉酶含量增高,但一般無活化的酶存在。
假性囊腫的囊壁由於炎性反應,可發生粘連;表面常有壞死組織附著;由於肉芽組織形成,囊壁不斷增厚。囊腫在其擴大過程中可向各個方向發展。如有活化的胰酶進入囊內侵及囊壁上血管,可引起囊內出血。Becker報導當囊腫合併感染時,因胰酶侵至血管及囊壁而發生致命性囊腫破裂、出血者達70~90%。假性囊腫尤其是胰頭部囊腫可侵蝕消化管而形成內瘻。胰尾部囊腫侵及脾動脈可致腹腔內出血。大的假性囊腫可壓迫鄰近臟器而發生壓迫性症狀。
一般認為胰腺假性囊腫多見於胰體、尾部,但近年來由於B型超聲顯像檢查的廣泛應用,胰頭部假性囊腫的發現率明顯增加。Sugawa及Walt報告50%的假性囊腫位於胰頭部。
當胰腺炎症時或(和)胰管損傷後,胰液和積液可沿著後腹膜間隙擴散而形成異位假性囊腫,例如,通過橫膈裂孔伸向後縱隔可形成縱隔囊腫甚至形成頸部囊腫;而向下可沿著左右兩側腰旁間隙形成腹股溝部或外陰部囊腫。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少數假性囊腫無症狀,僅在B超檢查時發現。大多數病例臨床症狀係由囊腫壓迫鄰近臟器和組織所致。約80~90%發生腹痛。疼痛部位大多在上腹部,疼痛範圍與囊腫位置有關,常向背部放射。疼痛的發生係由於囊腫壓迫胃腸道、後腹膜、腹腔神經叢,及囊腫和胰腺本身炎症所致。有噁心、嘔吐者約20~75%;食慾下降者約有10~40%。體重下降約見於20~65%的病例。發熱常為低熱。腹瀉和黃疸較為少見。囊腫如果壓迫幽門可導致幽門梗阻;壓迫十二指腸可引起十二指腸鬱積及高位腸梗阻;壓迫膽總管可引起阻塞性黃疸;壓迫下腔靜脈引起下腔靜脈梗阻症狀及下肢浮腫;壓迫輸尿管可引起腎盂積水等。縱隔內胰腺假性囊腫可有心、肺和食道壓迫症狀,發生胸痛、背痛、吞嚥困難、頸靜脈怒張等。如果假性囊腫伸展至左腹股溝、陰囊或直腸子宮隱窩等處,可出現直腸及子宮受壓症狀。
體格檢查時,約於50~90%患者上腹部或左季部有包塊可捫及。包塊如球狀,表面光滑,鮮有結節感,但可有波動感,移動度不大,常有壓痛。
在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外傷後出現持續上腹、噁心嘔吐、體重下降和發熱等,腹部捫及囊性腫塊時,應首先考慮假性胰腺囊腫形成的可能。及時進行下列檢查,作出診斷。
![]() | 頂新製油 大絕韻 木崗雞蛋 每日C 味全 貝納頌 大醇豆 LCA506 36法郎 Jagabee加卡比薯條 康師傅 順胜實業 頂伸貿易 正義 統一眼鏡 應宏科技 台灣之星 德克士 崑山帆宏 福滿家(廣州市) 全家(中國) |
(一)外科手術治療胰假性囊腫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假性囊腫由於常與胰管分支和功能性胰腺組織相溝通,因此往往持續存在并不斷增大。除非少數小的囊腫可自行消散外,約有85%的假性囊腫是非手術治療不可的。
1.手術時機多數認為以延期手術為宜,以便有足夠的時間讓囊腫壁形成成熟的纖維化包膜。過早手術常由於囊壁鬆脆,不能有效地縫合,術後易發生吻合處斷裂。最佳的方案是在觀察期內以B超隨訪,觀察囊腫有無消散或增大。如一旦發現囊腫增大或7周後仍不能自行消散,應作手術。
2.手術方式常用的手術方式有三類:
(1)囊腫摘除術:為最理想的方法,但大都僅適用於胰尾部較小的囊腫,對大的囊腫該手術較為困難。
(2)囊腫引流術:過去認為外引流術為治療胰假性囊腫的首選方法,但由於外引流後,胰瘻的發生率甚高,故目前多數學者漸漸趨向於內引流手術。外引流術後的併發症較多,依次為胰瘻、腹腔膿腫、胰腺炎、囊腫復發和出血。Shatney和Lillehei複習119例胰腺假性囊腫手術治療的結果,也認為內引流術死亡率及併發症發生率均低。
內引流術中首選為囊腫-胃吻合術。本手術可使囊腫消散。對不適合囊腫-胃吻合術者,可按Roux-en-y法將囊腫引流入空腸內或十二指腸內。
(3)胰切除術:胰腺切除術常在胰腺有嚴重病變或惡性腫瘤時進行,可以作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體尾部切除術或全胰切除術。
(二)其他引流方法
1.經皮抽吸與經皮置管引流(1)在CT或B超引導下,穿刺囊腫抽吸囊內液體,約於30%的病例可使囊腫消失。本法主要缺點是液體可再集聚,因而需反覆抽吸。(2)在針刺抽吸時,經皮置入引流管,可免除反覆抽吸,尤適用於與胰管交通的假性囊腫。當引流管無液體流出時,往往意味著瘻管的閉合,可以停止引流。但在拔管前應注意排除引流管阻塞。經皮置管引流適用於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假性囊腫,有效率67~91%。VanSonnenberg等報告應用本法治療101例假性囊腫,其中對感染性囊腫有效率90.1%,對非感染性囊腫有效率86%,平均引流時間19.6天。置管引流後假性囊腫復發率僅4%,低於手術引流後復發率。為了防止感染,他們認為引流管應反覆沖洗。
2.內鏡下引流如果假性囊腫與胃壁或胸壁緊鄰,正確地說,在CT或超聲上囊腫壁與胃腸腔相距不超過1cm,可經內鏡引流。其方法繫在內鏡下,應用熱穿刺針或激光,穿通胃或十二指腸壁和囊腫壁,然後將鼻導管放入囊腫內進行持續引流。Cremer等在內鏡下作十二指腸或胃-囊腫吻合,分別於96%和100%的病例成功的進行了引流,復發率僅分別為9%和19%。有人主張取經十二指腸乳頭途徑,通過Vater壺腹將導管置入假性囊腫內。
(三)藥物治療生長抑素對胰外分泌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合成的生長抑素類似品善得定(sandostatin)體內半衰期長,應用胰外瘻病人,可促進瘻管閉合。Lansden等在4例假性囊腫引流後和1例胰癌切除後發生胰瘻的患者予以善得定治療,初期50μg,一日2次,逐漸增加至150μg,一日2次,連用2~6周。治療後第2天瘻管排液量平均減少52%,3天後減少70%,所有瘻管在7~44天內閉合。未見明顯副作用。
Sankaran和Walt複習131例胰腺假性囊腫發現30%的病例併發感染。累及鄰近的血管或內臟,以及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