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前庭大腺炎
別名Barlholinitis
bubble_chart 概述

前庭大腺位於兩側大陰唇後部,腺管開口於小陰唇內側靠近處女膜處,因解剖部位的特點,在性交、分娩或其他情況污染外陰部時,病原體容易浸入而引起炎症。

bubble_chart 病因學

前庭大腺炎症,(barlholinitis)多發生於生育期年齡,嬰幼兒及絕經後很少發生。病原體多半為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及腸球菌,少數為淋球菌。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急性期局部疼痛、紅腫,前庭大腺膿腫形成時疼痛最為劇烈。常有發熱,寒戰者較少。有時大小便困難。臨床檢查可發現大陰唇下1/3處有紅腫硬塊,觸痛明顯。如已發展為膿腫,多呈雞蛋至蘋果大小腫塊,常為單側性(圖1)。腫塊表面皮膚發紅彎薄,周圍組織水腫,炎症嚴重時可向會陰部及對側外陰部發展。局部觸痛顯著,有波動感,腹股溝淋巴結多腫大。

圖1  前庭大腺膿腫

bubble_chart 診斷

根據病史及局部外觀與指診,一般不難診斷。但同時亦應注意尿道口及尿道旁腺有無異常。由於劇痛,陰道窺器檢查已不可能,如無必要,可暫不進行。一般應在前庭大腺開口處及尿道口、尿道旁腺各取分泌物作塗片查病原菌。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注意局部清潔,局部冷敷,應用抗菌素。如已形成膿腫,應即切開引流。切口應選擇於皮膚最薄處。一般在大陰唇內側,作一半弧形切口排膿。亦可在外陰消毒後用18號針頭從粘膜側刺入膿腔,吸出膿液,針頭留在原位,緩緩注入20~40萬單位青黴素生理鹽水。拔出針頭後,用紗布或棉球壓迫數分鐘,防止藥液漏出,并加外陰墊,用月經帶固定。此法治療後24小時內炎症多能消退,疼痛即可減輕,如療效不顯著,則再採取切開引流法。亦可應用治療前庭大腺囊腫的各種方法治療,見下節。

bubble_chart 併發症

膿腫如不及時進行處理,偶可向後側方向播散,形成直腸周圍膿腫,有時甚至向直腸潰破。

膿腫切開排膿後,多數膿腔可完全閉合而痊癒,但偶亦可形成瘻管,不斷有少量分泌物排出,觸診時可捫到小而硬的硬結,有輕微壓痛,擠壓時有時可從瘻口流出膿液。有時瘻口自行封閉或狹窄,又可蓄積膿液而再次形成膿腫,亦可能反覆發作,經久不愈。

前庭大腺炎急性期後,由於腺管口阻塞,腺內分泌液不能排出而瀦留,形成前庭大腺囊腫。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