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staphylococcal pneumonia |
bubble_chart 概述 葡萄球菌肺炎(staphylococcal pneumonia)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化膿性肺部炎症。常發生於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艾滋病、肝病或原有支氣管肺疾病者。兒童患流感或麻疹時也易罹患。多急驟起病,高熱、寒戰、胸痛,痰膿性,可早期出現循環衰竭。X線表現為壞死性肺炎,如肺膿腫、肺氣囊腫和膿胸。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病死率甚高。
bubble_chart 病因學
葡萄球菌為革蘭染色陽性球菌,可分為凝固酶陽性的葡萄球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金葡菌)及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質主要是毒素與酶,如溶血毒素、殺白細胞素、腸毒素等,具有溶血、壞死、殺白細胞及血管痙攣等作用。葡萄球菌致病力可用血漿凝固酶來測定,陽性者致病力較強。金葡菌凝固酶為陽性,是化膿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亦可引起
感染。隨著醫院內感染的增多,由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也不斷增多。醫院獲得性肺炎中葡萄球菌感染占1l%~25%。近年亦有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在醫院內暴發流行的報導。
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
經呼吸道吸入的肺炎常呈大葉性分佈或呈廣泛的、融合性的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及肺泡破潰可使氣體進入肺間質,并與支氣管相通。當壞死組織或膿液阻塞細支氣管,形成單向活瓣作用,產生張力性肺氣囊腫。淺表的肺氣囊腫若張力過高,可潰破形成氣胸或膿氣胸,并可形成支氣管胸膜瘻。偶可伴發化膿性心包炎、腦膜炎等。
皮膚感染灶(癤、癰、毛囊炎、蜂窩織炎、傷口感染)中的葡萄球菌可經血循環抵達肺部,引起多處肺實變、化膿及組織破壞,形成單個或多發性肺膿腫(血源性感染)。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 症狀:本病起病多急驟,寒戰、高熱,體溫多高達39~40℃,胸痛,膿性痰,量多,帶血絲或呈膿血狀。毒血症狀明顯,全身肌肉、關節酸痛,體質衰弱,精神萎靡,病情嚴重者可早期出現周圍循環衰竭。院內感染者通常起病較隱襲,體溫逐漸上升。老年人症狀可不典型。血源性葡萄球菌肺炎常有皮膚傷口、癤癰和中心靜脈導管置人等,或靜脈吸毒史,咳膿性痰較少見。
- 體徵:早期可無體徵,常與嚴重的中毒症狀和呼吸道症狀不平行,其後可出現兩肺散在濕噦音。病變較大或融合時可有肺實變體徵。氣胸或膿氣胸則有相應體徵。血源性葡萄球菌肺炎應注意肺外病灶,靜脈吸毒者多有三尖瓣贅生物,可聞及心臟雜音。
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
胸部X線顯示肺段或肺葉實變,可形成空洞,或呈小葉狀浸潤,其中有單個或多發的液氣囊腔。另一特徵是X線陰影的易變性,表現為一處炎性浸潤消失而在另一處出現新的病,或很小的單一病灶發展為大片陰影。治療有效時,病變消散,陰影密度逐漸減低,約2~4周後病變完全消失,偶可遺留少許條索狀陰影或肺紋理增多等。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強調應早期引流原發病灶,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近年來,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黴素G的耐藥率已高達90%左右,因此可選用耐青黴素酶的半合成青黴素或頭孢菌素,如苯唑西林鈉、氯唑西林、頭孢呋辛鈉等,聯合氨基糖苷類如阿米卡星等,亦有較好療效。阿莫西
林、氨苄西林與β-內酰胺酶抑制劑組成的複方製劑對產酶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亦可選用。
對於MRSA,則應選用萬古黴素、替考拉寧等,近年國外還應用鏈陽黴素和噁唑酮類藥物。萬古黴素1~2g/d靜滴,或替考拉寧首日0.8g靜滴,以後0.4g/d,偶有藥物熱、皮疹、靜脈炎等不良反應。臨床選擇抗菌藥物時可參考細菌培養的藥物敏感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