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布魯菌病
別名布病, 波狀熱, brucellosis
bubble_chart 概述

布魯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稱波狀熱,是布魯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病情輕重不一的發熱、多汗、關節痛等。

bubble_chart 流行病學

本病全球分佈,每年上報WHO的病例數愈50萬。地中海地區、亞洲及中南美洲為高發地區。國內多見於內蒙、東北、西北等特區,全國104個疫區均達到基本控制標準,但90年代以來,散發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個別地區還發生暴發流行。

(一)傳染源  羊在國內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牛和豬。這些家畜得本病後,早期往往導致流產或死胎,其陰道分泌物特別具傳染性,其皮毛、各臟器、胎盤、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帶菌較多,排菌可達數月至數年之久。

(二)傳染途徑  在國內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獸醫為病畜接生也極易感染。此外,剝牛羊皮、剪打羊毛、擠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兒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粘膜感染細菌。進食染菌的生乳、乳製品和未煮沸病畜肉類時,病菌可自消化道進入體內。此外,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粘膜、眼結膜和性器官粘膜而發生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對布魯菌普遍易感,青壯年男性由於職業關係,其發病率高於女性。國內以特區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發生於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間,乃與羊的產羔季節有關。患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見。

bubble_chart 病原學

國際上將布魯菌分馬爾他(羊)、流產(牛)、豬、犬、森林鼠及綿羊附睪等6個生物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3個生物型)、牛種(8個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國際微生物學會布魯菌分類學會將其合併為一個生物型稱為3/6型)、豬種(5個生物型,原為4型,1982年國際會議上增加第5型)、森林鼠種、綿羊附著和犬種各一生物型。我國以羊種菌佔絕對優勢,其次為牛種菌,豬種菌僅存在於少數地區。近年發現在23個省區,犬中的犬種感染率為7.5%,五省區抽樣調查,人群的感染率為6.1%。

布魯菌為一不活動、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形成。該菌對光、熱、常用化學消毒劑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鐘、濕熱60℃10~20分鐘、3%漂白粉澄清液等數分鐘即可將其殺滅。布氏桿菌在外界環境的生活力較強,在乾燥土壤、皮毛和乳類製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個月。

布魯菌僅產生內黴素,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

bubble_chart 發病機理

布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後,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被吞噬的牛型細菌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 布魯菌隨淋巴液到達到局部淋巴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後,即衝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此時可出現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狀。

病菌進入血循環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系統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後後中網病菌又可多次進入血循環而導致復發。發熱呈波狀型(故本病又稱波狀熱)。

 布魯菌主要寄生於巨噬細胞內,與其他寄生細胞內細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其發病機理以遲發型變態反應為主。

布病的發生發展乃甚為復發,一則與菌血症、毒血症、變態反應有關,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三則抗菌藥物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所以本病臨床表現複雜、難治。

網狀內皮系統在急性期呈瀰漫增生,在慢性期則可出現由上皮樣細胞、巨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等所組成的肉芽腫,此係組織對細菌產生的變態反應。肝、脾、淋巴結及骨髓中均可有類似病變。在羊型和豬型布氏桿菌病中,特別是在後者中常有化膿性肉芽腫形成。

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

血管的增生破壞性病變也為變態反應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腦、腎等的小血管及毛細血管,導致血管內膜炎、血栓性脈管炎、臟器的漿液性炎症與微小壞死等。

骨、關節和神經系統的變態反應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關節炎、關節強直、脊椎炎、骨髓炎、神經炎、神經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卡他性肺炎,心臟病變較血管病變少見,有心內膜炎、心肌炎等。腎混濁腫脹,偶見瀰漫性腎炎和腎盂腎炎。此外,尚有睪丸炎、附睪炎、子宮內膜炎等。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表現變化多端,就個別病人而言,其臨床表現可以很簡便,僅表現為局部膿腫,或很複雜而表現為幾個臟器和系統同時受累。羊型和豬型 布魯菌病大多較重,牛型的症狀較輕,部分病例可以不發熱。

國內以羊型 布病最為多見,未經治療者的自然病程為3~6個月(平均4個月),但可短僅1個月或長達數年以上。

本病的病程一般可為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顯。

潛伏期7~60日,一般為2~3周,少數患者在感染後數月或一年以上發病。實驗室中受染者大多於10~50日內發病。

人類 布魯氏菌病可分為亞臨床感染、急性和亞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復發感染。見表11-27。

表11-27   布魯氏菌病的臨床分類

    診斷前症狀持續時間 主要症狀及持續時間 實驗診斷 其他
亞臨床 - 無症狀 血清學(+),屬低滴度 多見於屠宰工人,畜牧者、獸醫
急性及亞急性 2~3個月
3個月~一年
出汗、關節痛、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疲勞、食慾不振、頭痛等 血清學(+)
骨髓培養(+)
羊型伴嚴重併發症
慢性 >一年 以神經精神症狀及低熱為主 血清學陰性或低滴度,培養(-)   
局限性 未經治療的亞急性、慢性病例 骨、關節、泌尿生殖器、肝、脾等易受累 血清學(+)特殊培養基
培養(+)
  
復發 2~3月 類似急性期,但發熱較高,出汗、疲勞、衰弱 血清學(+)
培養(+)
需與再感染鑒別

(一)亞急性及急性感染  病多緩起,急驟起病者約占10~30%。少數患者有至數日的前驅症狀,如無力、失眠、低熱、食慾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45~100%)、多汗(40~95%)、乏力(30~10%)、關節炎(70~90%)、睪丸炎(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熱型以弛張型最為多見,波狀型雖僅佔5~20%,但最具特徵性,其發熱其增殖為2~3周,繼以3~5日至2周無熱期後熱再起,如此循環起伏而呈波狀型;多數患者僅有2~3個波,偶可多達10個以上。其他熱型尚有不規則型、持續低熱等。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症狀,每較其他熱性病為著。常於深夜清晨熱急驟下降出現大汗淋漓,大多患者感乏力、軟弱。

關節疼痛常使患者輾轉呻吟和痛楚難忍,可累及一個或數個關節,主要為骶髂、髖、膝、肩、腕、肘等大關節,急性期可呈遊走性。痛呈錐刺狀,一般鎮痛藥無效。部分患者的關節有紅腫,側有化膿。局部腫脹如滑囊炎、腱鞘炎、關節周圍炎等也較多見。肌肉疼痛多見於兩側大腿和臀部,後者可出現痙攣性疼痛。

睪丸炎也是布病的特徵性症狀之一,乃睪丸及附睪被累及所致,大多呈單側性,可大如鵝卵,伴明顯壓痛。

次要症狀有頭痛(30~84%)、神經痛、肝脾腫大(約50%)、淋巴結腫大等,皮疹較少見。

(二)慢性感染  特點為:①主訴多,尤以夜汗、頭痛、肌痛及關節痛為多,還可有疲乏、長期低熱、寒戰或寒意、胃腸道症狀等,如胃納差、腹瀉、便秘等,還可有失眠、抑鬱、易激動等,易被診為神經官能症。②急性期遺留的症狀,如背痛、關節痛、坐骨神經痛、明顯乏力、夜汗、遷延多日的低等。固定而頑固的關節痛多見於羊型,化膿性併發症則多見於豬型。

如藥物的療程不足,則復發率可達10~40%,高於未接受特效治療的患者(6~10%)。經徹底治療3年後再發病者稱為再感染。

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

(一)周圍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貧血不清,僅見於嚴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二)各種培養  需時較長,4周後仍無生長方可放棄。骨髓培養的陽性率高於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率可達60~80%。牛型布魯菌初分離時需10%的二氧化碳。從尿液、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膿液等中也可分離出病菌,可將標本接種於豚鼠或小白鼠。

(三)各種免疫學試驗

1.血清凝集試驗  試管法乃直接檢測脂多糖抗原的抗體,效價≧1︰160為陽性,但注射需亂菌苗後也可呈陽性,故應檢查雙份血清,若效價有4倍或以上增長,乃提示近期布氏桿菌感染。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該法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且檢測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體屬IgG型,故本法可同時用於急、慢性病人的診斷。近來有採用親和素酶聯試驗,較ELISA更敏感。

3.2-胇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試驗本法可檢測IgG,用於鑒別自然感染與菌菌免疫。自然感染達1個月後,體內凝集即以IgG型為主(初為IgM型),該IgG對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後3個月內的凝集素均以IgM為主,可為2-ME所破壞。

4.補結試驗  補吉抗體亦屬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過1︰16。本試驗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特異性亦高,但出現時間晚於凝集試驗。

5.抗人球蛋白試驗  病人尚可產生一種不完全抗體,後者雖可與抗原結合,但肉眼不可見。當將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體複合物中,即出現直接可見的反應。不完全抗體出現早而消失晚,故可用於急、慢性期病人的診斷。鑒於本法操作複雜,只適用凝集試驗陰性的可疑病人,效價>1︰80為陽性。

6.皮內試驗  布魯菌素皮試乃為一種延遲超敏反應,24~48小時觀察結果。僅有局部紅暈而無腫塊者為陰性,局部紅腫和硬快的直徑達2~6cm者為陽性。皮試在病程6個月內的陽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幾近100%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

7.其他免疫學試驗  有反向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間接免疫螢光試驗等,因操作複雜,不適於普遍採用。

(四)其他檢查  腦脊液檢查適用於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增高,其餘均正常。心電力產可示P-R新時期處長、心肌損害、低電壓等。骨、關節的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鈣化、骨質修復反應強而破壞性小,椎間盤和椎間隙變窄等。肝功能及腦電圖的改變的均屬非物異性。

bubble_chart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睪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一)急性感染

1.一般療法及對症療法  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於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應用解熱鎮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及長期有睪丸腫痛者,均有應用激素的指徵。

2.抗菌治療  利福平對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多四環素(doxycycline)200mg/天,療程6周,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荐的治療方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為宜,一般採用二個療程,每次間隔5~7天,每一療程為3周。四環素每日劑量為2g,4次分服。發熱一般於用藥後3~5日內消退,此時劑量可減為1.5g。鏈黴素的每日成人劑量為1g,分2次肌注。單用四環素的復發率為305,合用時可降至10%。SMZ和TMP合劑對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對四環素過敏者、孕婦等可以採用。療程宜為4~6周,過短易有復發(復發率4~50%)。鏈黴素也需同用,成人劑量每日1g,分2次肌注,療程3周。

(二)慢性感染  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有一定療程,但四環素的療程應延長至6周以上,鏈黴素以4周為宜。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

布氏桿菌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輔以長期抗菌治療,除四環素及鏈黴素外,亦可試用氯黴素與慶大黴素聯合療程。脊柱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關節炎患者偶需作滑膜切除術。

布魯菌心內膜炎宜用四環素治療,療程2~3個月。鏈黴素6周。四環素亦可與慶大黴素複方SMZ聯合治癒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療常需換瓣。

菌菌療程已沿用20餘年,靜脈注射,首劑為25萬個菌體,以後依次為50萬、125萬、250萬、500萬、1000萬、2000萬、5000萬、7500萬、1億、1.5億。每次注射後引起短暫的發熱有效。禁忌證為:活動性且肺結核、風濕熱、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bubble_chart 預後

預後良好,患者大多於3~6個月內康復,僅10~15%病例的病程超過6個月。未經抗菌藥物治療的病死率為2~3%,主要死亡原因為心幾膜炎、嚴重中樞系統併發症、全血細胞減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遺傳關節病變、肌腱攣縮等而使肢體活動受限。

bubble_chart 併發症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腦為、腦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生失語、癱瘓、聽力減退、耳聾、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生流產者約占1%。

bubble_chart 鑑別

本病的急性期易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瘧疾、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與各種骨和關節疾病、神經官能症等下鑒別。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