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述 在炎症,細支氣管發育異常或肺氣腫的基礎上,肺臟表面的肺泡因內壓增高,形成巨大囊泡性改變,稱為肺大泡、肺大泡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多見於小兒。因先天性細支氣管發育異常,粘膜皺壁呈瓣膜狀,軟骨發育不良,若細支氣管發生炎症、水腫、粘液堵塞,形成局部活瓣作用,而使局部肺泡內壓增高,形成肺大泡。後天性肺大泡多見於中老年患者,常有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 肺大泡的數目、大小、分佈範圍各人而異。大的張力性肺大泡可佔據一側胸腔,壓迫肺組織,將心臟、氣管、縱隔推向對側,或形成縱隔肺疝凸向對側胸腔,臨床呈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紫紺、心力衰竭。肺大泡亦常可破裂而成自發性氣胸。 小兒先天性肺大泡。有症狀或反覆發作者,可採用手術治療。成人的肺大泡出現呼吸窘迫、感染、出血及反覆併發氣胸者,也應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療效良好確切。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 大多數有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史。
- 有進行性呼吸困難。
- 病變處呼吸音低或消失,叩診呈鼓音。
- 若病變巨大,氣管、心臟可推向對側。
bubble_chart 診斷
- 進行性呼吸困難。
- 病變處呼吸音低或消失,叩診呈鼓音,氣管、心臟推向對側。
- X線胸部平片:肺部有單個或多個囊泡樣透亮區,囊泡中無肺紋理、壁薄。囊泡周圍可見到受壓緻密的肺紋影。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 小兒先天性肺大泡若症狀明顯或反覆發作者,可採用手術治療。若為繼發炎症的肺大泡,以藥物控制炎症為主。若控制炎症後肺大泡未見縮小或消失,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 成人的肺大泡,出現呼吸窘迫、感染、出血及反覆併發氣胸者均應手術治療。
- 手術原則是切除肺大泡,盡量保存健康肺組織。
- 雙側肺大泡,在必須手術時,應選切除較嚴重一側,必要時6個月後再施行另一側手術。
肺大胞的形成,擴大及發生危象,均與炎症及支氣管粘膜水腫、梗阻有關。因此,在治療時控制炎症,解除支氣管粘膜的水腫、梗阻非常重要。出現呼吸窘迫症狀,感染、出血、反覆併發氣胸的肺大泡均應盡早手術治療。 對巨大肺大胞壓迫胸內重要器官,產生呼吸迴圈危象者,必須立即在原地行胸內減壓,以挽救病人生命,此時切忌搬動病人增加缺氧程度誘發呼吸、心跳驟停。
bubble_chart 治癒標準
- 治癒:症狀體徵消失,餘肺擴張良好。
- 好轉:症狀體徵改善。
- 未癒:症狀未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