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
bubble_chart 概述 結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多繼發於腸繫膜淋巴結核或腸結核,也可經血行播散成為全身粟粒型結核的一部分。多見於較大兒童,臨床表現不同,分3 型,各型之間無嚴格界限。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起病慢,有結核中毒症狀,並有腹痛、腹脹、便秘與腹瀉交替現象。
- 滲出型(1)全身消瘦,腹部變大,呼吸淺表(由於肝及橫膈上抬)。(2)臍凹消失,腹壁靜脈怒張。(3)有腹水、波動感,叩診有移動性濁音。(4)腹部觸診有揉面感(早期)及壓痛。(5)下肢可發生水腫,因腹腔靜脈被腹水壓迫所致,滲出液多者尿量減少。
- 粘連型(1)腹部觸診有特殊柔韌的揉面感並有大小不等的包塊,程度不等的壓痛,位置較固定。(2)反覆出現不全腸梗阻,腹腔內臟有廣泛的粘連,由於粘連的腫塊壓迫腸管所致。表現有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腹壁可見腸蠕動波,腸鳴音亢進。(3)腹部不同區域叩診呈鼓音或濁音, 乃由於腹膜與大網膜,腸繫膜淋巴結粘連所致。(4)粘連包塊可引起壓迫症狀,出現下肢水腫嚴重者泌尿道梗阻。
- 乾酪潰瘍型(1)病情重、進展快、發熱、衰弱、消瘦、貧血、惡病質表現明顯。(2)腹痛、腹瀉症狀明顯(3)腹部觸診有揉面感或呈板狀,壓痛明顯。(4)併發臍瘻或腸瘻,由於乾酪化病變穿破腸腔或穿破腹壁形成。
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
- 滲出型腹膜炎滲出液多者,腹腔穿刺可抽出草黃色漿液性滲出液,比重在1.018以上,細胞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腹水塗片可找到結核菌或培養或動物接種證實有結核菌。
- 腹腔鏡檢查,可見腹膜充血、水腫和粟粒型結核結節等急性病變,或如腹膜增厚、腹膜粘連等慢性病變。觀察不滿意時可取小塊腹膜送病理活檢。
- 血沉增快。
OT或PPD 試驗強陽性。反應過強者可有局部壞死,如高度懷疑結核性腹膜炎,可將小OT或PPD再稀釋一倍成為0.005mg做皮內注射。
X線檢查
腹部平片可發現鈣化的淋巴結,鋇餐或鋇劑灌腸多數病例可見腹膜增厚粘連,以及腸結核、腸梗阻、腸瘻等, 有助於診斷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治療﹞
( 一)一般治療 發熱期間要臥床休息, 給予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食物,補充維生素A、B、C、D。( 二)抗結核治療 INH口服1.5年,加SM肌注2~3個月。後停SM加EMB或PAS治療1年。用法及劑量同原發型肺結核。( 三)激素的應用腹水型可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lmg/( kg ? d)(< kg/d),分2~3次口服,用藥2~4周,能加速腹水吸收,減少粘連。然後遞減停藥。( 四)腹腔穿刺排液腹水過多影響呼吸者穿刺排液,可減輕患兒痛苦。
bubble_chart 鑑別
( 一)腹腔惡性腫瘤腫瘤多呈進行性、迅速增大,腹水多為血性,可找到瘤細胞。( 二)腹腔巨大囊性腫瘤如腸繫膜囊腫、卵巢囊腫等,腹部呈圓形隆起,叩診中央濁音,雙側腹部為鼓音,無移動性濁音;觸診可觸及腫物輪廓,X線腹部平片或鋇灌腸可見腸管被壓擠移位。( 三)化膿性腹膜炎起病急,發熱及腹痛明顯,腹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明顯;血液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腹水為化膿性,塗片及培養可找到化膿菌。( 四)其他門脈性肝硬變、心腎疾病及營養不良水腫等疾病,腹水為漏出液。原發病症狀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