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
bubble_chart 概述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為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溶血機理主要是由於紅細胞膜結構上的缺陷,導致紅細胞變為球形,「可塑性」降低,在脾臟被破壞,發生血管外溶血。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10歲以下較多見,男女發病相等。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 緩慢起病,呈慢性經過的溶血性貧血及黃疸。貧血、黃疸多為中度,年齡愈小病情愈重。新生兒期黃疸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當有感染、創傷、勞累後可致貧血、黃疸加重,甚至可發生「溶血危象」。除貧血、黃疸急劇加重外,還有發熱、噁心、嘔吐,腰、腹、四肢痛,軟弱無力,脈速,甚至休克。也可發生「再障危象」(多因感染微小病毒B19引起),表現為短期內貧血加重而黃疸不加重。溶血危象及再障危象多於1~2周內自然緩解。
- 肝、脾多明顯腫大,以脾大為主,可平臍或入盆腔。
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
- 血象:除溶血性貧血一般表現外,可見多數球形紅細胞(> 25%)。網織紅細胞明顯增高(15~20%),溶血危象時可達70%。再障危象時可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降低。
- 其他血液檢查:濕片觀察紅細胞滾動試驗陽性。紅細胞鹽水滲透脆性試驗示脆性增加(比正常對照高0.04即有意義),球形細胞增多不明顯時此試驗也可陰性,但孵育24~48小時後滲透脆性顯著增加。自身溶血試驗溶血度明顯增加(15~40%),加葡萄糖或ATP後可完全糾正,血清間接膽紅素增多。
- 骨髓象:增生旺盛,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再障危象時增生不良,可見巨大早幼紅細胞。
bubble_chart 診斷
家族史陽性家族史有助於診斷,但約1/4~1/3病例可無家族史,係因基因突變引起。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 一般治療:當發生溶血危象或再障危象時應輸血。平日注意防治感染。給予小量葉酸,以防缺乏。
- 脾切除:為最有效的療法。切脾後雖球形紅細胞不減少,異常脆性試驗不變,但可減輕黃疸,改善貧血。最好延遲到4歲以後再切脾,以減少術後感染的危險。術後應給予抗生素,術前最好進行針對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及腦膜炎雙球菌的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