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腦血吸蟲病
bubble_chart 概述

本病係血吸蟲蟲卵沉積於腦組織中的一種疾病。

bubble_chart 病因學

血吸蟲成蟲寄生在門靜脈系統和其它血管內,產生的蟲卵可經體循環、顱內靜脈竇或椎靜脈系統侵入顱內或椎管內。蟲卵在腦或脊髓內沉積,可引起:

  1. 特異的炎性病變,主要發生在病灶區的軟腦膜和其下的皮質和白質內,可表現為蟲卵肉芽腫、假結核結節和疤痕結節等形式,並有漿細胞浸潤、病灶周圍毛細血管網形成。
  2. 非特異性病變,表現為膠質細胞增生,腦(或脊髓)軟化或水腫,小血管炎性變化等。
感染使腦膜局限性或廣泛性形成不規則的肉芽腫,淋巴細胞,漿細胞或多核巨細胞浸潤。腦呈不同程度的水腫,黴菌沿血管周圍和軟腦膜下聚集,形成多數小囊樣病灶,呈急性或慢性化膿性炎症反應,甚至形成腦膿腫或肉芽腫,多位於腦實質內,偶見腦室內。在膿腫和肉芽腫中可見大量黴菌體或菌絲。不同種類的黴菌感染,引起的病理變化也不相同,白色念珠球菌常引起小灶性化膿和肉芽腫;隱球菌早期形成膠凍樣病變,無纖維包膜,晚期則形成肉芽腫;放線菌主要形成多發性膿腫和肉芽腫,膿腫壁呈黃色,膿液含「硫磺顆粒」。慢性病程者常有廣泛腦萎縮。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病程多為亞急性、慢性或隱襲性發展,甚可遷延或反覆發作達數十年之久,未經治療者多死亡。臨床表現頗似顱內腫瘤,有高顱壓徵和局灶神經徵。椎管內感染表現進行性脊髓橫貫性損害。可有發熱,但常不明顯。常伴因腦底蛛網膜粘連引起的交通性腦積水。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可發現壓力、蛋白和細胞計數增高,但非特異性;頭顱X線攝片、同位素腦掃瞄、腦血管造影等僅顯示顱內佔位跡象,不能確定佔位的性質。腦CT表現與化膿性腦膿腫相同,包膜可有或無增強,肉芽腫則呈等或略高密度病灶,中等增強,可有或無鈣化。周圍腦水腫常不明顯,因此,單純根據臨床表現和上述檢查難以診斷本病,診斷的重要依據是:腦脊液塗片染色、培養和接種或腦組織和肉芽組織標本的病理檢查,以發現病原菌。真菌皮膚試驗陽性反應,其他器官、組織發現真菌感染有輔助診斷價值,如皮膚瘻道分泌物有黃色、奶油黃、棕色和有時為黑色的"硫磺顆粒"(可把分泌物稀釋於生理鹽水中,取沉積物過濾後尋找),則很可能為放線菌感染。

bubble_chart 診斷

  1. 急性型表現有急性瀰漫性腦炎症狀和相應的腦病病灶損害體徵,且常於體溫下降後逐漸好轉,少有後遺症。
  2. 慢性型表現有癲癇發作和相應的腦病病灶損害體徵。
  3. 血吸蟲抗原皮內試驗和血清補體結合試驗多呈陽性。
  4. 腦脊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大便可查得血吸蟲蟲卵。
  5. 頭顱CT和磁共振檢查可見腦室受壓、移位和擴大等改變。
  6. 與腦炎、腦膜炎、其它腦寄生蟲病、腦瘤和癲癇等鑒別。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以手術切除肉芽腫或膿腫為主,術後輔以藥物治療。藥物有:

  1. 二性黴素B:對隱球菌、球孢子菌、念珠菌等效果較好。劑量從0.25mg/kg開始,溶於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點滴,逐漸增至1mg/kg,使在3個月內總劑量達2~4g。滴注速度應緩慢,避光。由於本藥不易透過血腦屏障,故常同時鞘內給藥。方法:取二性黴素B 0.25mg溶於等滲鹽水1ml內,然後用5~10ml腦脊液再稀釋後緩慢、分次注入鞘內。一般鞘內給藥1次最大劑量為1mg,每週注射2次。應用本藥前給予地塞米松和非乃根等,可減輕藥物反應。
  2. 制黴菌素:對隱球菌、念珠菌等效果較好。劑量:成人200~400萬U/d,兒童12.5~25萬U/次,分2~4次口服。
  3. 克霉唑(三苯甲咪唑):對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效。劑量:成人每天50~60mg/kg,兒童每天20~60mg/kg,分3次口服。
  4. 曲古黴素:對隱球菌、芽生菌、念珠菌有效。劑量:20~40萬U/d,分3~4次口服。
  5. 5-氟胞苷:作用同二性黴素B,但它能通過血腦屏障,對肝、腎均有損害。劑量:每天100~200mg/kg,一般應用6~8周。
  6. 抗生素:大劑量青黴素、林可黴素、氯黴素對放線菌感染有效。
  7. Ketoconazole: 對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有效。劑量:200~1200mg/d。
上述藥物應用的期限視病情而定,并應根據腦脊液常規,生化,塗片檢查和培養結果決定是否停藥。用藥期間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并調整全身情況,增強機體抵抗力,消除引起真菌感染的原因,這樣才易於提高治療效果。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