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小兒郎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
bubble_chart 概述

郎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 簡稱LCH)曾稱為組織細胞增生症X,是一組由郎格罕斯細胞為主的組織細胞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廣泛增殖、浸潤為基本病理特徵的疾病,好發於骨、肺、肝脾、骨髓、淋巴結和皮膚等。傳統上本病分為三個臨床綜合徵:勒雪氏病、韓─ 薜─ 柯綜合徵、骨嗜酸肉芽腫。近代根據病變受累範圍分為局限性疾病和廣泛性疾病組。前者病變較局限,僅累及一個器官系統,例如骨骼、皮膚、肺,多見於年長兒童,病變進展緩慢,預後較好;後者病變廣泛累及多個系統,多見於嬰幼兒,病程常進展較快,病死率較高。本病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多認為是由細胞因子介導的反應性克隆性增殖所致。病毒感染與發病可能有關。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1. 一般表現常見發熱、蒼白、衰竭等,多見於多系統病變者。
  2. 骨骼損害常侵犯顱骨,包括顱蓋骨、頜骨及眶骨,於顱蓋骨病變處可觸及地圖樣缺損區。其次見於肋骨、四肢管狀骨。可為單個骨也可為多處骨質受累。受侵骨鄰近軟組織受累可出現包塊等改變。骨病灶局部可有痛疼、腫脹、行走困難或骨折,椎骨受累壓迫神經可出現相應部位神經系統體徵。
  3. 肝、脾、淋巴結腫大,少部分病例可見黃疸。
  4. 皮疹軀幹、四肢及頭頸部皮膚均可因浸潤出現特異性皮疹,多為暗紅色2~3mm大小的斑丘疹,頂端有尖或呈出血性、濕疹樣皮疹,亦可為黃色瘤樣斑丘疹。
  5. 肺部浸潤表現常有反覆咳嗽,重症可見喘憋和青紫,肺部可出現音,亦可發生肺氣腫、氣胸。
  6. 病變骨鄰近組織受累表現,例如乳突及中耳受侵出現耳流膿,眶骨受累出現突眼,蝶鞍骨受侵引起尿崩症,頜骨病灶引起牙鬆動及脫落等。
  7. 反覆腹瀉。

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

  1. 血象︰血象可大致正常。也可有貧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增加或減少,少數病例白細胞分類有少量幼稚細胞。血小板正常或減少。
  2. 骨髓象︰可大致正常。骨髓受累者,骨髓細胞塗片光鏡觀察只可見較多分化較好的組織細胞,而電鏡觀察可見典型的郎格罕斯細胞,其胞漿內有Birbeck顆粒。
  3. 活體組織檢查︰病灶組織切片、淋巴結切片、皮疹印片及骨質缺損局部受累軟組織穿刺液塗片光鏡及電鏡所見與骨髓改變大致相似。
  4. 免疫學檢查︰可有血清免疫球蛋白及$ 細胞亞群改變。對病變組織細胞做免疫組化檢查見郎格罕斯細胞呈T-6(CDla)和S-100??標記陽性細胞。
  5. X線檢查︰可見骨質有單發或多發的地圖樣缺損,長骨可呈梭形腫大或病變部位骨皮質變薄,可見病理性骨折。肺野可見網點狀陰影或見蜂窩狀的小囊區及大疱樣改變,可見氣胸。

bubble_chart 診斷

可信度分級標準

  1. 擬似診斷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 常規病理檢查發現組織細胞增殖浸潤。
  2. 提高診斷在擬診基礎上,加下述≧兩項病變細胞檢測陽性結果:(1)ATP 酶染色陽性;(2)S-100?蛋白陽性;(3)α-甘露糖酶染色陽性;(4)花生凝集素結合陽性。
  3. 確定診斷電鏡觀察組織細胞有Birbeck顆粒或病變細胞表面有T-6(CDla) 陽性標誌。
臨床分級診斷

根據發病年齡、病變受累範圍及程度分為以下4級,藉以評估預後及指導治療。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一)局部治療

適用於Ⅰ、Ⅱ級病變, 包括手術刮除病灶和放療。對初治的單一局部骨病變可單用病灶刮除術,對局部病變嚴重或持重負荷大的骨病變、復發病灶或多部位骨病變伴軟組織受累者、肺嗜酸肉芽腫等,可聯合放療。病程在半年內的尿崩症亦可局部放療,總劑量600cGy,分次照射,每200cGy。

(二)全身化療

化療的目的是使器官功能損害減少至最低程度,盡可能用類固醇、抗代謝藥物,不用或用低劑量細胞毒性藥物控制疾病,但化療的強度要與疾病分級程度一致。對於Ⅰ、Ⅱ級病變者用兩藥(例如VP方案)或單藥(例如潑尼松)化療6~8周,然後選用另兩藥(例如6-MP和MTX)或單藥與之交替應用,療程1~2年。對於Ⅲ、Ⅳ級病變者先用三種藥物(例如VCP方案)聯合治療8~12周,待好轉後改用另兩藥聯合(6-MP和MTX)與之交替應用2~3年。對於難治性病例用VP-16或VM-26組成聯合化療方案可獲良好療效。常用化療藥物劑量方法如下。

  1. VP方案VCR(長春新鹼)1.5~2mg/m2,每週1次,iv,或可用長春花鹼5~10mg/ m2,每週1次,iv; Pred(潑尼松)40mg/(m2‧d),分次口服。兩藥聯用4~6周為一療程。
  2. VCP方案VCR及Pred同上;CTX(環磷酰胺)75mg/(m2‧d),口服第1~7,15~21,或每次200mg/m2,iv,每週1次。三藥聯合4周為一療程。 3,6-MP(6-胇基嘌呤)75mg/(m2‧d),分次口服,連用3~4周為一療程。
  3. MTX(甲氨蝶呤)20mg/ m2,每週1次,口服或iv。常與6MP聯用3~4周為一療程。
  4. VP-16(伊托泊甙)50~150mg/m2,每2周用3天,iv.6.VM-26(替尼泊甙)100~60mg/m2,每2周用2次,iv. 也可應用包括苯丁酸氮芥、甲基苄肼、阿糖胞苷、柔紅黴素等藥物的方案。
(三)免疫治療

對於Ⅲ、Ⅳ級病變者可於化療同時用胸腺膚1~5mg/d,皮試陰性後,肌注,症狀消失後改為每週3次,可連用3~6個月。近年來有報告應用環胞菌素A、α-干擾素等藥物調節免疫反應、阻斷細胞因子釋放及其介導的細胞活化,治療常規療法無效的Ⅲ、Ⅳ級LCH。

(四)支持治療及對症治療

加強營養及護理。合理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積極搶救呼吸衰竭及治療氣胸。給予必要的牙科處理或適當應用1-去氨-8-D-精氨酸加壓素治療尿崩症等。

bubble_chart 預後

發病年齡<2歲、受累器官多、伴器官功能障者預後不好。經合理治療者預後可顯著改善。部分病例治療後仍可有尿崩症、體格矮小、智力低下及其他神經系症狀等後遺症。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