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subject
病名小兒室性過早搏動
別名ventricular presystole
bubble_chart 概述

過早搏動亦稱期前收縮。係指比主導節律提前出現的異位心搏。按異位起搏部位的不同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界區性及室性過早搏動。室性過早搏動(ventricular presystole )(簡稱室早)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找不到直接的病因。文獻報導正常健康小兒室早發生率約為0.17%~0.44%。可發生在各年齡組,以青春前期、學齡兒童及新生兒生後頭幾天多見,Holter心電圖在正常健康兒童室早發生率為10~30%.室早亦可發生在先天或後天性心臟病患兒,或可發生在某些代謝紊亂及藥物中毒等患兒。

bubble_chart 診斷

(一)臨床表現 多數患兒無明顯症狀,而是在體檢時偶然發現。年長兒偶有心悸、心前區不適,心臟聽診可聞提前出現的心搏及其後有較長的間歇。

(二)心電圖檢查 可明確診斷。 1.有提前出現的QRS波群,其前無提早的P波。 2.提前出現的QRS波形態異常,時限增寬,嬰兒>0.08秒,兒童>0.10秒,T波方向與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3.早搏後常有完全性代償期。

(三)其他實驗檢查 頻發性室早或呈二聯、三聯以及連發者,必要時應進行下列檢查: 1.動態心電圖 即Holter心電圖,可連續24小時記錄心電圖變化并可發現有無其他合併嚴重的心律失常。 2. 運動負荷心電圖 包括活動平板運動試驗及踏車運動試驗等。運動負荷後心電圖室早的增減或消失,以及有無連發性或多源性,有助於室早性質的判斷。本試驗僅限於學齡前及學齡兒童。

(四)病因判斷 通過病史、體檢及實驗檢查,盡可能明確病因。諸如二尖瓣脫垂、高血鉀症、Q-T間期延長綜合徵、洋地黃中毒、法洛四聯症根治手術後或併發於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發生的室早,後者可發展為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或猝死。

(五)鑒別良性與器質性早搏 可參考下列各點: 1.有心臟病基礎時,多為器質性。 2.某些藥物(如洋地黃或抗心律失常藥)治療過程中發生,常表示毒性反應。 3.代謝紊亂如高血鉀症及Q-T延長綜合徵等病理狀態下發生的,多提示器質性。 4.室早呈二聯、三聯的形式或兩個、三個連續發生。 5.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早。 6.室性并行心律。 7.室早QRS顯著畸形、QRS間期>0 .14秒。 8.早搏後T波改變。 9.R重T現象。 10.頻發室早。 11.運動負荷後室早增多。 12.心電圖同時有心肌損害表現。上述各點有助於室早性質的判斷,但往往尚需較長時期隨訪後始能確定。單從心電圖所見有時很難判斷,不過連發性、多源性室早及R重T現象等應予重視。若小兒臨床無症狀,無器質性心臟病,運動後早搏減少或消失往往提示為良性早搏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治療﹞

室早的治療取決於其性質、病因、症狀、心功能狀態及有無發展或嚴重心律失常。良性早搏多無自覺症狀,一般不需治療。對家屬及本人做好解釋工作,并應較長期予以隨訪。

(一)病因治療 針對不同病因予以糾治。如因藥物過量引起的室早應立即停藥;洋地黃中毒所致者,即刻停用洋地黃,并應用氯化鉀及苯妥英鈉治療;風濕性心臟炎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Q-T延長綜合徵及二尖瓣脫垂者所致的室早,宜用心得安或氨酰心安;低氧血症、代謝及電解質紊亂等發生的室早應及時糾正其原因。

(二)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兒科首選藥物為心律平(Ic類),其藥理作用為明顯抑制0相,顯著減慢傳導并輕度延長復極。臨床起效快,副作用輕微,口服劑量為每次5~7mg/kg,一般從小量開始,長期服用以每次4~6mg/kg,每6~8小時1次,療效穩定後連續服藥3~6個月,其後減量至每次2~4mg/kg,再維持一段時間後停藥,總療程一般6~12個月。本藥耐藥性小,反覆應用仍可獲滿意療效。氟卡胺亦屬Ic類抗心律失常藥,也是當前治療室早最有效的藥物之一。其半衰期為11~12小時,口服吸收好,劑量按每日60~100mg/m2,分兩次服用,應用3日後可達其最大效應,然後按原劑量的10%逐漸加量,達每日平均劑量為150mg/ m2。本藥副作用輕,且在兒童很少發生。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