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述 戀物癖是指以某些非生命物體作為性喚起及性滿足的刺激物,且以其作為屢用的偏愛的或唯一的手段。戀物對像多為女人的頭髮、毛絨織品、女式鞋子、手套、內衣褲、乳罩、月經帶之類的東西,且多半是用過的、臟的東西。該症的患病率尚未見報導。
bubble_chart 病因學
本病的病因尚未闡明,儘管有許多假說,但未能證實,曾有報導有些患者有顳葉腦電異常,甚至報導為癲癇,但這僅見於少數病例,不能解釋所有病例。比較合乎臨床觀察的解釋是條件反射學說,對異性的性衝動,在某種方式下曾經受到抑制,難以表達,如與女性在一起感到怕羞,或對性交的不合理恐懼。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某些無關的物體與性興奮聯繫在一起,形成了條件反射,再經多次反覆鞏固,才形成了戀物癖。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戀物癖初發於青少年性成熟期,幾乎完全是男性,多為異性戀者。可以引起性興奮的東西種類很多,但每個患者只限於幾種,最常見的是女性內衣和高跟鞋。患者千方百計收集其所偏愛的物體,不惜冒險偷竊,若看中某婦女用物後即窺探時機弄來,這些獵獲物往往被珍藏起來。曾報導一例跟蹤婦女,用剪刀剪下其髮辮,奔逃回家,珍藏起來,標上日期、時間,竟共計31條之多。接觸此類物體,產生性快感,因而在手淫與性交時常使用攜帶這些物品,看到或想像這些物品均能增加性興奮。
bubble_chart 診斷
CCMD-2-R有關戀物癖的診斷標準為:①符合性變態的診斷標準;②至少在半年的時間內,反覆出現使用某種非生命性物件,以滿足強烈的性慾望和性興奮的聯想,所戀物件是性刺激的重要來源或獲得性滿足的基本條件;③曾經付諸行為。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Negler(1957)報導了心理分析治療,Masks與Gelder(1967)報導了厭惡療法,均可使用。
bubble_chart 預後
部分少年戀物癖往往是暫時的,在成年結婚具有正常異性性生活後,症狀自行消失。單身而孤獨的男子、慢性酒中毒及正常性生活受阻礙的患者預後較差。